2024年《美德故事》讀后感500字 讀《美德故事》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美德故事》讀后感500字 讀《美德故事》有感篇一
每年的5月2日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節(jié)日,叫誠實節(jié),許多年以前,在美國的威斯康夢特羅市,有一名叫艾曼紐。丹楠的孩子,他剛出生不久,他的父母就去世了,當時的丹楠只有5歲,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有一個老板收養(yǎng)了她,并把他收為養(yǎng)子。丹楠年紀不大,但他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多種磨難,所以他么賬目的問題吵架的,后來,越吵越嚴重,最后他們把小商販跟殺了,這一幕丹楠看到了,養(yǎng)父母不讓丹楠說出去,可是丹楠不聽養(yǎng)父母的話,最后,養(yǎng)父母把丹楠也殺害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寧死也不肯說謊話,這需要多么非常懂事,他即勤快又對養(yǎng)父母光來孝順。轉(zhuǎn)眼間,3年過去了,丹楠長到了8歲,他發(fā)現(xiàn)養(yǎng)父母有許多不彩的行為,丹楠經(jīng)常勸養(yǎng)父母不要掙昧心的錢。養(yǎng)父母不但不聽,而且還打他、罵他,說丹楠是吃里扒外。久而久之,他們看這個孩子越越不順眼。一天傍晚,家里來了一個小商販,他剛一進門,就和養(yǎng)父母吵了起來,丹楠聽著,好像是在為賬目的問題吵架,后來越吵越嚴重,最后,養(yǎng)父母把小商販給殺害了。這一幕被丹楠看見了,不讓丹楠和外人說,于是丹楠就苦口婆心的權(quán)養(yǎng)父母投案自首,可是養(yǎng)父母不聽丹楠的勸告,就把丹楠也殺害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寧死也不要說謊話,這是丹楠下的決心,這也是需要有勇氣的。
我還有一個故事,圣誕節(jié)快到了,邁克的爸爸給邁克一枚硬幣,可以買任何東西,剛剛下了一場雪,邁克被朋友拉去打雪仗,邁克揉了一個雪球,向伙伴扔去,伙伴躲過了雪球,扔到了窗戶上,窗戶紙破了,邁克去找房子的主人他說:我不小心把你家的窗戶紙砸破了,我不是故意的。“他把那個硬幣給了先生,先生問邁克的家在哪里,邁克告訴了他,父親知道了這件事,批評了邁克,父親又拿幾個硬幣賠給房子的主人,他沒有要,房子的主人很喜歡邁克,因為邁克是一個城實的孩子,他告訴邁克可以用假期到他的店里來玩。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事,都要做到誠實守信。
《美德故事》讀后感500字 讀《美德故事》有感篇二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由古至今,有多少古人那高尚的品德一直流傳至今,不斷激勵著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自從讀完《中華美德故事》這本書后,我對“美德”這兩個字又有了深刻體會。
《中華美德故事》一書,運用了簡潔明了的語言,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將我國歷史上崇高的道德情操呈現(xiàn)在我眼前。其中,臥薪嘗膽、立志發(fā)奮的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發(fā)憤圖強的司馬遷;意志堅定、乘風破浪的宗愨······他們都為我上了一節(jié)難忘的課,他們所具備的美德讓我敬佩。
讓我頗有感觸的是“友善互助篇”。當中,《范純?nèi)始比怂薄芬晃淖屛沂芤娣藴\。故事大致是這樣的:一次,范純?nèi)仕臀鍝溩踊丶亦l(xiāng)。路上,他見一個衣衫襤褸的中年人因為沒錢,無法安葬父母,只能在街頭靠賣字畫賺錢安葬父母。
范純?nèi)时凰男⑿乃袆樱挷徽f,買下字畫,還把五擔麥子送給了他,讓中年人賣掉,賺到錢后買地安葬父母。回到家后,范仲淹聽到此事后,不但絲毫沒有責怪他,還夸他說:“孩子,你做得好,君子應當急人所急。”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遠遠不止一個,一切能使生活變美好、文明的行為都是美德。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一只小小的蠟燭,它的光照耀得多么遠!一件善事也正像這支蠟燭一樣,在這罪惡的世界上,發(fā)出廣大的光輝。”
其實,擁有一顆愛心異常簡單。記得有一天,我走在路上,只見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爺爺,拄著拐杖,邁著蹣跚的腳步過馬路。這時,走過來一個小姑娘,對老人說:“爺爺,我扶您過馬路吧。”那位老人點點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就這么一句簡短的話語,一個微小的動作,就已經(jīng)讓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了。看起來這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從某種角度來看,其實是有特殊含義的,它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愛”的偉大,更是一種美德。
讓愛心一路相隨,就像蠟燭一樣發(fā)出光芒,為你照亮前方的路。一個人擁有愛心實在難能可貴,一個人的道德就體現(xiàn)在行為舉止上,想做個真正擁有美德的人,就必須先擁有顆愛人之心。
《美德故事》讀后感500字 讀《美德故事》有感篇三
人因為有了美德而受尊敬;國家因為有了美德而絢爛;社會因為有了美德而繽紛。美德是孝敬師長,孝順父母,待人誠信。美德是連接古今社會的一條線段,美德更是一首歌,歌唱幸福祖國,歌唱美好明天。美德更是每一個人類應該做到的。歷史的長河源遠流長,美德事跡就如同這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美德充滿每一個細微之處,只要細心觀察,就一定能發(fā)現(xiàn)。
自從學校開展“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 引領幸福成長”主題教育活動以來,我讀了許多關于美德教育方面的書籍。可是最值得一讀的還是《中華美德故事》,里面有許多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幼小的心靈,撥動了我內(nèi)心深處那條條美德琴弦。整本書中,《孔子好學不倦》這個故事讓我深受啟發(fā)。
這個故事介紹了孔子的好學精神。孔子都60多歲了,還要拜師學琴。他與別人學琴不一樣,別人都是迫不及待地想學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學兩三天。可是孔子學一首曲子埋頭一練就是10天,明明已經(jīng)彈熟了還是不肯換新曲。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孔子不但要把新曲練熟,還要通過曲子的旋律來猜測作者人的人品,個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學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的老師。
看到這里,想想自己,我感到十分慚愧。又一次,媽媽給我買的復習資料,我碰到了一道難題,怎么想也想不起來。這時,我想起來參考書后面不是有答案嗎,抄一下不就完了,再說爸爸媽媽剛好出門了。第二天媽媽給我檢查時發(fā)現(xiàn)了這道難題,又對對答案看到我做對了,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便把我叫到身旁,讓我說出這道題的過程,我哪會呀!那天挨揍是少不了的。今天讀了孔子的故事,讓我想起了這件事,它提醒我:對待學習不能不懂裝懂,碰到困難要虛心向會的人請教。
勤奮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品德。我們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要發(fā)揚孜孜不倦、勤學好問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學到知識;才能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奮勇攀登,才能到達知識和品德的'高峰。
我堅信中華美德會被人們永遠傳承,會流芳百世,會影響著千秋萬代的中華兒女。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讓中華美德永駐ǎ
《美德故事》讀后感500字 讀《美德故事》有感篇四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說出恒多關于美德的故事,可當他們在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當他們出口成臟的時候,他們卻沒有想到他們說的美德故事。
其中有一篇故事說:某北京大公司高薪招聘,引來一大批人才類相角柱,經(jīng)過一系列的挑選,剩下五人,接受最后面試。這些人都已經(jīng)無關斬六將,都滿懷信心地走進經(jīng)理辦公室。這時,經(jīng)理說,年輕人,我有事出去20分鐘,你們能等嗎?五人同時說當然可以。經(jīng)理出去了,在辦公室里的五個人感到很無聊,他們看到辦公桌上有很多文件,便都湊過去看了看。20分鐘過去了,經(jīng)理準時回來了說:面試到此結(jié)束,五個人都很莫名其妙,就問了問,結(jié)果經(jīng)理說我出去的20分鐘就是你們的面試時間,我們公司不需要未經(jīng)人同意就隨便看別人東西的人,雖然你們很優(yōu)秀,但是連最基本的禮節(jié)都不懂,我們不需要這樣的人,你們可以走了。
上面這則故事中的五個年輕人雖然學歷高,成績好,但由于不懂禮節(jié)最終失去機會。而對于社會來說文明美德的意義更為深遠,只有在社會塑造出了文明,才能構(gòu)造出好的局面。
講文明史一種美德。敬畏制度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xiàn),這是文明最基本的內(nèi)涵,只有做到這些才是真善美,人間才會有愛。我們應該珍愛生命,履行社會職責,同時我們應奉獻愛,在你付出的同時也是收獲。
文明還包括公德意識和尊重,公德意識指一個人在公共場所的行為,我們不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己的言行和行為都應該一致。公德意識,折射出的是人身上的閃光之處。所謂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然后再尊重他人,尊重中國人物,大到一人,小到一蟻,這些都是在大千世界中,與我們共生共滅的生命。
每分內(nèi)在美和外在美,而內(nèi)在美只有通過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才能體現(xiàn)出來。美德包括遵紀守法誠實守信,自強進取,崇尚科學等。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品德的人。就要將良好的行為習慣轉(zhuǎn)化為一個人內(nèi)在修養(yǎng)與情操。
文明美德,做一個文明的人坐一個有美德的人,需要我們不斷改善自己,讓文明美德伴我成長。
讓我們做一個有美德的人吧。
《美德故事》讀后感500字 讀《美德故事》有感篇五
今天,我讀了學校下發(fā)的中華美德故事,讀完后,使我大有感觸,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磨杵成針》。李白以前總是不好好讀書,可是有一天,李白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她正在把一根很粗的鐵杵磨成一根細針,李白看了十分震憾,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從此,他發(fā)憤要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了一名偉大的詩人。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心中為之一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老奶奶真有毅力要把這么粗的鐵杵磨成一根細細的繡花針。我心想:既然鐵杵都能磨成針,那么我們生活中的小事又算什么呢?看看這個故事,在對比生活中的自己,我自嘆不如。
記得有一次,我要參加鋼琴七級的考試,可是,由于以前我一直忙于做功課,沒有時間彈鋼琴,即使我有空,也懶得彈,所以離考試只有幾個星期了,我還彈得疙疙瘩瘩,一點也不熟。面對老師的責備,父母的嘮叨,我下定決心要每天練琴,把曲子彈熟。從那一刻開始,即使功課做得再晚再累,我都要堅持每天彈幾小時琴,經(jīng)過我不懈的努力,終于通過了鋼琴七級考試。
通過這件事,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這個品質(zhì)將使我終身受益匪淺。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臥薪嘗膽》一文。文中的主人公,越國國君勾踐,為了報仇,從皇宮里搬了出來,搬到了一個又破又爛的小茅屋里。屋頂上垂下一顆大苦膽,每天嘗一口苦膽的味道,過著窮苦清淡的日子,用以鍛煉自己的意志,不忘過去的恥辱。與國人們同心協(xié)力,經(jīng)過了十年的強政勵治,推動了國家各方面的能力,振大了勢力,終于打敗了吳國。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事要有恒心,要有毅力,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才能戰(zhàn)勝困難打敗困難。在生活中,我也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有一次,我在彈鋼琴,那首曲子音很多,我剛彈到一半,手就又酸又痛,簡直不能動了。那一瞬間我真的想放棄算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平時老師常對我們說,做事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堅持到底,就可以取得成功!于是我忍耐著酸痛,繼續(xù)努力彈鋼琴。終于,我在鋼琴老師那里通過了這首曲子。我為自己的小小成功而欣喜不已。
從這次事件中,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做事有恒心有毅力的重要性。讓我明白了,只要刻苦努力,堅持不放棄,有恒心有毅力,最終都可以成功!所以,我們要向文中主人公學習,用自己的恒心自己的毅力,到達成功的彼岸!
《美德故事》讀后感500字 讀《美德故事》有感篇六
美德使人更美好;美德使社會更和諧;美德使生活更豐富多彩。
《美德故事》這本書,通過很多神話故事、詩篇、寓言、童話等豐富體裁,讓我逐步的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讓我從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中認識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價值,使我展望人生的道德觀。
中華美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積累。中華民族以禮儀之邦、文明古國而著稱于世。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寶庫中,有許多我們應當繼承的精神文化和需弘揚的傳統(tǒng)美德:戰(zhàn)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每次讀書到深夜,倦意襲來時,就拿起錐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發(fā)奮苦讀,使學業(yè)大進,終于成功地說服六國君主,合縱攻秦。還有西漢大學者匡衡鑿壁借光、元代大畫家王冕癡狂學畫、明朝文學家宋濂抄書苦讀等等。
這些故事使我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勤學苦練,付出艱辛的汗水,才能獲得成功。
歷史上那些成功人士,無不具有勤奮好學的優(yōu)良品德。面對困難的生活、惡劣的條件,能咬緊牙關,克服眾多的困難,以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讀書,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和發(fā)揚的傳統(tǒng)美德嗎?
居政,正是我身邊的美德少年。他家境貧寒,父母靠捕魚為生,每天早出晚歸。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居政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煮飯燒菜。居政在學習上勤奮刻苦,付出了別人幾倍的努力。居政因發(fā)明“上接插頭式電水壺”獲得了江蘇省青少年創(chuàng)造發(fā)明大賽一等獎,和吳江市第四屆科技創(chuàng)新市長獎。居政是一個平凡又幸運的孩子,不富裕的家庭讓他更加地獨立,格外地堅強。他的這種勤奮好學、不畏艱難的精神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嗎?
勤奮好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品德。我們在學習文化的過程中,要發(fā)揚孜孜不倦、勤學好問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學到知識,才能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書山有路勤為徑”,我們只有艱苦跋涉,奮勇攀登,才能到達知識和品德的高峰!
我堅信中華美德會被人們永遠傳承,會在這個流芳百世,會影響著千秋萬代的中華兒女。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讓中華美德永駐!
《美德故事》讀后感500字 讀《美德故事》有感篇七
“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他可以克制貪心,因為他知道節(jié)儉可以使人向上。”這是《中華美德故事·儉樸篇》中春秋時魯國宰相季文子的人生信條。
在此篇中,我們看到了季文子雖身居高位,卻以儉為榮。他住的是陋室,坐的是瘦馬破車,穿的是久洗的舊衣。他還經(jīng)常叮囑家人說:“不要講排場,搞浮華,有粗茶淡飯吃喝,衣服不臟不破就好了。’而在他三十多年的宰相生涯中,一直保持著節(jié)儉的作風,將自己的生活限定在一般百姓的水平上,這是難能可貴的。要知道,節(jié)儉難,而始終如一地節(jié)儉更難,更何況是堂堂的一國宰相!而同是宰相的司馬光也非常節(jié)儉,在著名的《訓儉示康》中,他就提出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以儉立名,以奢自敗”的主張。驍勇善戰(zhàn)的抗日將軍左權(quán),更以一段“將軍補鞋”的故事被傳為佳話。以上所說的三位都有一共同點,即身居顯赫之位而以儉為本,以儉自約,讀后不由令我們肅然起敬。
我們—校園里的萃萃學子,備受家長的呵護,好像是溫室中的花朵,要吃有吃,要喝有喝,零花錢更是不斷。對我們中的有些人而言,儉樸似己成為一種過時的觀念,而高消費卻成為一種時尚。不信,你可以看到如下幾組鏡頭:
鏡頭三:用品攀比。班級是同學們學習、競爭的地方。可是這兒,卻隱藏著另一類“競爭”。如你的西裝是“皮爾·卡丹”,我的襯衫就買“金利來”“雅戈爾”;他的運動衫是“李寧”,她就去買“耐克”……總之,要穿出流行的趨勢,要最“modern”的。甚至連一塊橡皮也要攀比,東西稍微有點磨損便讓其“下崗”,與之永別。有些同學終日沉醉在高消費里,用衣著打扮自己,還洋洋自得。殊不知,中學生純真樸素的美正離他們越來越遠!
當我們了解了我們的先人季文子、司馬光、左權(quán)等的事跡的時候,我們還有什么顏面說我們是跨世紀的一代,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呢?
所以,我們中學生應該明了:富裕時忘了節(jié)儉,這是一種狂妄;而貧困時仍念念不忘追求奢侈,這更是一種悲哀。節(jié)儉,是美德,而不是過時的觀念。我們更不能一邊喊著弘揚美德、勤儉節(jié)約,一邊鋪張浪費、盲目攀比,而要讓勤儉樸素成為自己的道德標準,伴隨我們邁向輝煌的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