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牛每日一講之民間故事——《民間四大傳說》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民間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是著名的民間四大神話傳說故事《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這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欣賞這四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墻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里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作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兩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一個叫萬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里跑了出來.他跑得口干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垣墻.原來這垣墻里是孟家的后花園.這功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和丫環剛喊,萬喜良就趕忙鉆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萬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后花園盤問萬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墻入院.萬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萬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兩口見他一表人材,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萬喜良一提,萬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荒馬亂,三天兩頭抓民要夫,定了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著.老兩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云”.小倆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伙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萬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兇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墒茄郯桶偷嘏瘟艘荒?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孟姜女實實地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越過一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尋夫的行程.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兒.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發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著風也走,下著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旯就睡了.夜里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著丈夫學書,忽聽一陣砸門聲,以為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風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冷.她剛想歇歇腳兒,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蘇醒過來,才發覺自己是躺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搟湯下面,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著起來繼續趕路.房東大娘含著淚花拉著她說:“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熱得象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您走嗎!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里念道:“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于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萬喜良在哪里嗎?打聽一個,人家說不知道.再打聽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聽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著她找和萬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萬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伙說:“是!”
“萬喜良呢”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孟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發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萬喜良呢?”大伙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萬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尸首呢?”
大伙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里頭了!”
大伙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著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像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么多的白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尸.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扣,認出了丈夫的尸骨.盂姜女守著丈夫尸骨,哭得死去活來.
正哭著,秦始皇帶著大隊人馬,巡察邊墻,從這里路過.
秦始皇聽說孟姜女哭倒了城墻,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領三軍來到角山之下,要親自處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見孟姜女年輕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占孟姜女.孟姜女哪里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幾個老婆婆去勸說,又派中書令趙高帶著鳳冠霞帔去勸說,孟姜女死也不從.最后,秦始皇親自出面.孟姜女一見秦始皇,恨不得一頭撞死在這個無道的暴君面.但她轉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報,黎民的怨仇沒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強忍著憤怒聽秦始皇胡言亂語.秦始皇見她不吭聲,以為她是愿意了,就更加眉飛色舞地說上勁了:“你開口吧!只要依從了我,你要什么我給你什么,金山銀山都行!”
孟姜女說:“金山銀山我不要,要我依從,只要你答應三件事!”
秦始皇說:“莫說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說,這頭一件!”
孟姜女說:“頭一件,得給我丈夫立碑、修墳,用檀木棺槨裝殮.”
秦始皇一聽說:“好說,好說,應你這一件.快說第二件!”
“這第二件,要你給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靈車后面,率領著文武百官哭著送葬.”
秦始皇一聽,這怎么能行!我堂堂一個皇帝,豈能給一個小民送葬呀!“這件不行,你說第三件吧!”
盂姜女說:“第二件不行,就沒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這架式,不答應吧,眼看著到嘴的肥肉摸不著吃;答應吧,豈不讓天下的人恥笑.又一想:管它恥笑不恥笑,再說誰敢恥笑我,就宰了他.想到這兒他說:“好!我答應你第二件.快說第三件吧!”
孟姜女說:“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說:“這個容易!好,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給萬喜良立碑、修墳,采購棺槨,準備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殯那天,萬喜良的靈車在前,秦始皇緊跟在后,披著麻,戴著孝,真當了孝子了.趕到發喪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說:“咱們游海去吧,游完好成親.”秦始皇可真樂壞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聽“撲通”一聲,孟姜女縱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見急了:“快,快,趕快給我下海打撈.”
打撈的人剛一下海,大海就嘩——嘩——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撈的人見勢不妙,急忙上船.這大浪怎么來得這么巧呢?,原來,龍王爺和龍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見她跳海,就趕緊把她接到龍宮.隨后,命令蝦兵蟹將,掀起了狂風巨浪.幸虧秦始皇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
《牛郎織女》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有個牛家莊,莊里有個聰明、忠厚、勤勞的小孩叫靈兒.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隨哥哥過日子,嫂子馬氏為人狠毒,常常虐待靈兒.一年秋天,剛收割完畢,馬氏就逼著靈兒去山上放牛,并對他說:“給你這九條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頭牛你才能回來!”靈兒聽后;無可奈何,只好趕著牛離開牛家莊.
村里人聞訊趕來,對靈兒深表同情.有的送來吃的,有的送來穿的,靈兒一一致謝,然后獨自一人趕著牛向山里走去.當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嶺就停下來歇腳,坐在樹下傷心地流淚.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會有十頭用呢?正在這個時候,有位須發霜白的老人,忽然出現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親切地問:“孩子,你怎么一個人跑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來放牛?為什么事你這樣傷心?”靈兒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講了.老人笑著說:“原來是這么回事!別難過,那伏牛山里有頭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喂養它,等牛病好后你就可以趕著?;丶伊?”說完那老人就不見了.靈兒好象做夢似的.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靈兒走呀走呀,翻過一道道的山,涉過一條條的澗,終于找到了那頭病牛,它正在一塊大平石上臥著.靈兒立即趴下去,連連磕了三次頭,喊了聲“牛大伯”.老牛睜開疲憊不堪的眼睛,一會兒又閉上了.靈兒看著老牛那沒精打采的樣子,心里想,可能是餓了,于是就急忙去給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整整喂了三天三夜,老牛終于吃飽了.突然抬起頭跟他講起話來:“好孩子,我本來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谷種子撤于人間而觸犯了天規,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壞了,動彈不得.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給我洗擦一個月我就會好的.”小靈兒聽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來,餓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里依偎在牛旁.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給老牛洗傷.整整一個月,老牛的傷真的好了,它跟著靈兒一道回家.
靈兒回到家里,嫂嫂見他真的趕了十頭牛回來,硬說有一頭是偷了別人的,還把他痛打了一頓,經鄉親們解勸才算作罷.此后,靈兒白天放牛,夜里就睡在牛的身邊,莊上的人都稱他是“牛郎”.那只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親.有一次,嫂子把毒藥放到菜里,老牛告訴牛郎不要吃.嫂子氣起來鬧著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頭老牛、兩輛破車和一只爛皮箱,就離開了家,在一棵桑樹下搭了個草棚住了下來.老牛從嘴里吐出個茶豆,牛郎將茶豆種在草棚門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長出了葉子,牛郎就忙搭架,過幾天豆子藤都爬滿了架子.老牛就說:“孩子,你夜里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誰要是連續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時我就用車拉著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來,與你結成婚配.”
聽了老牛的囑咐,牛郎夜里就鉆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見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臨走時,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見那仙女獨自來到玉池邊,大著膽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望著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里便向牛郎點點頭,第五天夜里端出一籃蠶,第六天夜里偷出一架織布機,第七天夜里拿著織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織女,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眉來眼去,牛郎盼著織女下凡,織女盼著牛郎快去團聚.七月七這一天,從天空飛來喜鵲,落在老牛頭上,喳喳喳地叫:“織女差我來,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老牛笑著點想頭,牛郎套上車,坐上去.老牛四蹄騰空,一會兒來到了玉池,牛郎下車,和織女把織布機抬放到車上,織女挎著蠶籃上了車,牛郎也跳上車同織女坐在一起.老牛騰云駕霧,一會兒即到家.
鄉親們獲悉牛郎成了家,都趕來賀喜.織女就把她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眾姐妹,教大家養蠶、執絲、織綢緞.
于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賢妻,能養蠶,會抽絲,還能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都說織女的織布機是從天上帶來的,織出來的綢緞做成衣,冬暖夏涼.這消息傳了出去,引來了山南海北的絲綢商人,都爭著前來爭購南陽綢.這事轟動了白河兩岸,伏牛山區的千家萬戶,都送自家的姑娘來學織.織女心地善良,樂于教人,不到兩年,家家戶戶都學會了養蠶抽絲織綢緞.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織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牛郎耕田,織女織布,日子過得很和睦.
幾年后,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響了一陣雷,老牛望著牛郎直流淚,并對牛郎說:“孩子,我把織女拉下天,觸犯了天條,看來活不成了.我死后,王母娘娘肯定不放過你們,到那時,你吃我的肉可以脫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騰云登上天去.”說完老牛應聲倒下;牛郎哭了一陣之后,就依著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鋤地,金哥玉妹兩人哭喪著臉跑了過來,告訴牛郎說,來了個老婆子,把媽媽從織布機上拉走了.牛郎急忙回家穿著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著金哥、一手拉住玉妹,騰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替照腳下一畫,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出現了,牛郎拉著金哥玉妹站在河邊直哭,哭聲震驚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對孩子,怪可憐的,于是,就決定讓他們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會—次.
人們突然發現牛郎一家人不見了,感到蹊蹺,夜間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見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河那邊的織女在哭,河這邊的牛郎拉著金哥和玉妹也在哭.人們發現群星閃爍的天空多出一條銀帶,就叫它為天河.天河的一邊多了一顆星,這顆星就叫織女星.一邊多了三顆星,叫做牛郎星.人們想念牛郎織女,每晚總是鉆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突然看見滿天喜鵲向著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搭成一座鵲橋.牛郎一手拉著金哥,另一手拉著玉妹上了橋,織女也從橋那邊過來了,走到鵲橋中間一家人相會了.
《白蛇傳》
據明末《警世通言》記載,宋代時,有一千年修煉的蛇妖化作人形叫白素貞,與青蛇精小青,在杭州西湖遇書生許仙,白蛇逐生欲念,欲與書生纏綿,乃嫁與他.后經歷諸多是非,許仙乃知白素貞、小青具是異類,并受白蛇威脅,驚恐難安,便求法海禪師救度.于是白蛇被收入缽內,鎮壓于雷峰塔下.許仙看破紅塵情愿出家,禮拜禪師為師,就雷峰塔披剃為僧.修行數年,一夕坐化去了.眾僧買龕燒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臨去世時,亦有詩八句,留以警世,詩曰: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化化輪回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后世根據此傳說又添加了一些的情節,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眾的口味,得以流轉至今,內容大致如下:
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并嫁與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后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并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源起記載“白蛇傳”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源地在河南湯陰(今河南鶴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濱的許家溝村.許家溝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伾([pī];形容眾多,茂盛)山,古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脈之一.這里峰巒迭嶂,淇水環流,林木茂盛,鳥語花香,環境清幽,亞賽桃源.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里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傳說:“犢子牽黃牛,游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丑.后與連眉女結合,俱去,人莫能追……”后來這一典故衍化為“白蛇鬧許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連眉女”演變為白蛇.“白蛇鬧許仙”里的白蛇精,當年曾被許家溝村一位許姓老人從一只黑鷹口中救出性命.這條白蛇為報答許家的救命之恩,嫁給了許家后人牧童許仙.婚后,她經常用草藥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變得冷落起來,也使黑鷹轉世的“金山寺”長老“法海和尚”大為惱火,決心破壞許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們熟悉的“盜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節.白娘子因為水漫金山而觸動胎氣,早產生下兒子許仕麟.法海趁機用“金缽”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將其鎮壓于南山“雷峰塔”下.通過此事,許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護塔侍子.18年后,許仕麟高中狀元,回鄉祭祖拜塔,才救出母親,一家團圓.
據載:“金山嘉佑禪寺”創建于北宋·嘉佑(1056—1063)年間,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創建年代而得名.在這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當成型于北宋后期.而“白蛇鬧許仙”故事向江南一帶的播遷,則與金人南侵、宋室南遷有關.宋高宗晚年禪位后,駐蹕臨安(今浙江杭州)德壽宮中.“喜閱話本”,“命內當日進一帙.當意,則以金錢厚酬”.出于“懷舊”情結,在他“龍興”之地相州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色彩奇幻、情節曲折,應是他喜歡聆聽的故事之一.這就成為宋、元時期“白蛇傳”故事在杭州一帶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光陰似箭,倏忽千年,黑山的“金山嘉佑禪寺”目前尚有部分留存.南山頭的“雷峰塔”卻已坍塌為廢墟,而當年白娘子在“青巖絕”修行的“白衣仙洞”至今香火旺盛.一說源于唐傳奇《白蛇記》;一說源于《西湖三塔記》.到明代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梁山伯與祝英臺》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臺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但由于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臺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背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里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繡花嗎?為什么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我為什么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臺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臺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蒙蒙亮,祝英臺就和丫鬟扮成男裝,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臺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她想: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于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并肩,兩小無猜.后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臺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臺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著對方.幾個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臺,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臺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只見祝英臺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臺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梁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這時風消云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