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三交鎮的故事
口述人:樊連珍 整理:丁國華
我叫樊連珍,今年80歲,出生在山西省呂梁市臨縣三交鎮,曾經是一名優秀老師,1964年8月縣里擇優選干調入臨縣人民法院工作,1965年接受組織安排到三交人民法庭,一直在法庭工作到退休,退休后擔任鎮關工委副主任。
初識三交——我的童年
1942年農歷正月二十四,我出生在臨縣三交鎮正街小道則圪巷。
我父親叫樊常榮,在三交鎮依靠擺小百貨攤子為生。抗日戰爭期間,父親參加了犧盟會,并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我黨地下工作者的交通員,父親多次護送來陜北公學、抗大的學員往返晉西北晉綏邊區的根據地工作。
1942年9月至1944年10月間,日偽軍侵占三交鎮,并在寺梁坡修了前后兩座碉堡:北寨子山一座、南山一座。1942年9月我父親受黨組織委派,攜我媽和我到武家溝村外公家居住,以山村貨郎身份為掩護,為黨和部隊搜集情報,為地下人員輸送物資。1944年4月間,因漢奸告密,日軍以我父親勾結八路為名,在寺梁坡后碉堡處將我父親用殘暴手段殺害,時年父親僅29虛歲。
我母親武繩玲尊老愛幼、心靈手巧、勤儉持家,是一位賢妻良母。母親與父親同歲,也是29虛歲,我3虛歲,弟弟僅百日有余。我骨子里傳承了父親的紅色基因和母親的良好家風。
1950年2月至1957年7月,我先后在三交鎮小學、高小和臨縣城初級中學上學。于1950年4月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1956年5月加入共青團。
暫離三交——任民辦教師
1957年12月,那年我16虛歲,響應國家號召參加工作,任臨縣程家塔鄉楊家溝村小學民辦教師。
楊家溝村離我們三交有100多里,要經過3個村,還有一條溝,路上都是小石子。舅父把我送到那個地方時,我們兩人腳上都磨起了血泡。學校的大門只是一個架子,周圍沒有圍墻,住著一個單身老漢和一雙兒女。村里自然條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教學設備簡陋,一孔土窯洞集教學、辦公、宿舍、廚房、柴房及庫房為一體,黑板是用土塊墊支的,課桌是舊木板墊的,學生坐土塊。
一至四年級課程都由我包攬,進行復式教學,學生共18名,來自周邊四個小村莊。我去的時候該校教學成績名列全鄉12所學校倒數第一,到1960年10月,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工作,我校的教學成績名列全鄉榜首,學生人數已達33人。
根據當時的教育政策和上級指示,我和學校同時轉為公辦,轉正當日我調入程家塔完小,教五、六年級算數和其他幾門課程。
我小時候在三交鎮看過《黨的女兒》,樹立了自己的榜樣,心里已經下了決心,好好工作,我也要爭取入黨呢。在程家塔完小,我和學生們一起經常上山打柴,特別是秋天開學后,(有的學生)因為收秋到不了學校,(我)就到村里動員學生返校。
我在學校擔任團支部書記,樣樣工作總是走在前。因我思想進步、工作積極,教學成績突出,于1962年4月22日,農歷三月十八,在程家塔學校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是我的政治生命,這一天一輩子都忘記不了。1964年4月我被評為縣模范教師,參加表彰大會期間,作了典型發言交流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