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幾則古代講“信義”的故事,就知道現代人缺失了什么?
古人說“人言成信”,“誠從誠言而得”。信字義是誠實,不欺騙,不懷疑,認為可靠的意思。要做到“信”,必須說話誠實,言出必踐。那么,何為“義”?《孟子》中云:“義,人之正路也。”韓愈《原道》中說:“行而義之謂義。”可見,“義”是指人們的思想和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
春秋吳國的季札以仁德名于那個時代,他在信義方面達到的“心諾”境界,一直為后世所歌詠和贊嘆。據記載,季札出使中原途經徐國時,徐君十分喜歡季札身上所佩的劍,但難以啟齒想求。 季札心里雖然知道,但因為還要去他國訪問,就沒有把寶劍送給徐君。等他出使回到徐國后, 徐君已死。季札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他的隨從問:“徐君已經死了,這是要送給誰呢?”季札說:“我當初心里已經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么能因為徐君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季札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
西漢欒布與開國將領梁王彭越為布衣之交,相隨周游。后來欒布被賣到燕地為奴隸,并做了燕王臧荼部將,還跟隨其一起反叛。兵敗被俘后,彭越將欒布贖回,并向皇上劉邦諫言,讓其做了梁國的大夫。此后,在欒布出使到齊國,還沒返回之際,彭越被劉邦以謀反的罪名殺死,還被誅了三族。之后又把彭越的頭懸掛在洛陽城門下示眾,并且下命令說:“有敢來收殮或探視的,就立即逮捕他。”欒布回來后,違命前去收尸被捉拿。他盡數彭越功勞,并指責劉邦苛求小節而誤殺功臣。劉邦聽后,將其釋放,并任命其為都尉。
成語“范張雞黍”講的是東漢時期山陽金鄉的范式與汝南張劭間的故事。范式與張劭是京城洛陽太學里的同學,關系特別要好。畢業后范式約定兩年后的9月15日去張劭家拜訪。轉眼約期已到,張劭殺雞煮黍準備待客,果然十分守信的范式走了幾百里地登門拜訪,讓張家人感動不已。
三國時期上虞人卓恕做人非常講誠信,說過的話都會馬上兌現。他如果與人有約定,即使遇到大風暴雨、閃電冰雹也沒有不到的。他曾經從建業回家鄉,與太傅諸葛恪告別,諸葛恪問他:“什么時候再回來?”卓恕回答:“在某日我一定親自來拜見您。”到了這一天,諸葛恪宴請賓客,讓客人們停止吃喝,等待卓恕的到來。當時賓客相互看著,都認為從會稽到建業相距一千多里,路途上有許多波折,卓恕哪里能按約定的時間到呢?不一會兒,卓恕真的到了,在座的人都大吃一驚。
卓恕講誠信,說過的話都會馬上兌現
晉代的羅企生曾受殷仲堪推舉做了大官,后來仲堪被桓玄打敗,惟企生一人追隨,并告訴弟弟自己將與其同生共死。后來殷仲堪和企生被捕,桓玄向來對企生很好,他派人提前告訴企生,如果認罪,一定會被免死。企生拒絕了,但請求饒恕自己的弟弟侍奉老母,桓玄同意了。羅企生遂慷慨赴死。
唐朝貞觀末年,蒲州人羅道琮因為上奏章,違背了皇帝的旨意,被流放嶺南。和他一起流放的還有一個人。當他們走到荊州和襄陽之間時,那人病重,臨終哀嘆自己無法回歸故鄉。道琮說:“如果我能生還的話,一定不會把你一個人撇在這里!”那人死后,道琮將他埋在路邊。過了一年多,朝廷大赦天下,道琮得以返還長安。路過當年下葬的地方,由于多日陰雨,整個路上一片汪洋,根本找不出當年的標記。
道琮擺了祭品,哭訴說:“我想和你一起回去,你如果有靈的話,請告訴我你在哪里?”說完,路邊一處水中忽然涌起水泡來。道琮又說:“如果你在那兒的話,請再涌一次。”說完,那兒又涌起水泡。果然,道琮在那兒挖出了那人的棺木和當年自己寫的墓銘,于是道琮護送著那人的棺木回到了長安。當時的人都說這是羅道琮心誠所致。
道琮擺了祭品,哭訴說:我想和你一起回去
宋朝的晏殊,從小就誠實善良且聰明好學。七歲時,文章就寫得非常好。十五歲那年,晏殊因聰明過人,被縣令作為神童,推薦給真宗皇帝。晏殊本可以直接由皇上面試,但他執意要參加科舉會考。他認為只有會考所反映出的成績,才算是自己的真實才學。主考官同意了晏殊的要求,決定讓他同三千一百多名舉人一起會考。
考試開始后,晏殊一看題目剛好是做過的,遂舉起手對主考官說:“大人,這個題目我在家已經做過了,如果再做一遍,這不就是弄虛作假了嗎?請您另外給我再出個題目做,好不好?”考官聽了,同意給晏殊另外再出一個題目。晏殊拿到新題目后,一氣呵成。晏殊的文章和誠信的品質受到了皇帝的贊賞。
晏殊的文章和誠信的品質受到了皇帝的贊賞(圖片:Wikimedia Commons)
類似講求信義的故事還有殺豬諾嬰的曾子,千金一諾的季布;有存國的柳季,有待期的郭伋,有賣藥的宋清……
這些故事在告訴我們,對于一個人而言,只有懂得何為信義,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才會為事業成功創造條件;同樣,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只有知道“信義”乃是立國的根基,知道要取信于民,才能強國富民。反之,一個不守信義的人和國家,最終的結果或者是身敗名裂,或者是遭遇亡國的厄運,這樣反面的例子在歷史上也并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