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李嘉誠
原標題:名人故事|李嘉誠
李嘉誠
“
年輕是我們唯一擁有權利去編織夢想的時光。
——李嘉誠
”
李嘉誠
英文名:Li Ka-shing
出生日期:1928年7月29日
星座:獅子座
壹
個人簡介
李嘉誠,加拿大籍香港企業家。出生于廣東潮州潮安。1940年,12歲的李嘉誠移民到香港,成為香港人。他不論說粵語還是普通話皆帶有極之濃烈的潮州口音。創立的企業長江集團已成為香港最大的企業,李現在擔任集團董事局主席,經營范圍包括房地產、能源業、網絡業、電訊業以及傳媒業。是現在香港、大中華地區首富,綽號“李超人”。
2011年,3月10日,李嘉誠以260億美元(約合1680億38萬人民幣)排在最新《福布斯》排行榜上第11位,蟬聯華人首富。
福布斯2023年度全球富豪榜中,上榜億萬富豪達到創紀錄的1426位,李嘉誠排名第八位。
貳
人物事件
一枚硬幣
香港富豪李嘉誠有一次從酒店出來,準備上車的時候,把一枚硬幣掉在了地上,硬幣咕轆轆地向陰溝滾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撿。
旁邊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見狀,立即過來幫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誠把硬幣放進口袋后,再從錢夾里取出100元港幣,遞給保安作為酬謝。為了一元錢卻花了100元,這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劃算的。
有人向李嘉誠問起這件事情,他的解釋:“若我不去撿硬幣,它就會在這個世界上消失,而我給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費。我覺得錢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費。
有時我會想,也許最好的生活方式便是將每一天當做自己的末日。用這樣的態度去生活,生命的價值方可以得以彰顯。我們本應純良知恩、滿懷激情地過好每一天,然而一日循著一日,一月接著一月,一年更似一年,這些品質往往被時間沖淡。
——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叁
個人經歷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生于廣東潮州潮安縣北門街面線巷的一個教師之家。5歲那年,李嘉誠在父親李云經的引導下,祭拜孔子儒學,進入觀海寺小學念書。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日軍轟炸潮州。1939年6月,剛剛讀初中的李嘉誠在與家人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里。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圣誕節前夕,香港英軍向日軍投降。港幣不斷貶值,物價飛漲,李家生活愈加困難,而父親李云經又在這時因勞累過度染上肺病。
1943年冬天,李云經病重。后來,父親李云經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14歲的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李嘉誠到這里之后,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李嘉誠被調入高升街的一間鐘表店當店員,學會了鐘表裝配修理技術。
1947年,李嘉誠因不愿長期寄人籬下,便到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1948年,由于出色的推銷成績,20歲的李嘉誠便升任塑膠花廠的總經理。
1950年,年僅22歲的李嘉誠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灣創辦長江塑膠廠。“長江”取意于“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辦廠初期,曾經出過質量事故,李嘉誠在表妹莊月明的鼓勵之下度過了難關。
1955年,長江塑膠廠終于出現了轉機,產銷漸入佳境。1957年,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無意看到一則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制造塑膠花,正全面傾銷歐美市場。這則消息使李嘉誠意識到: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于是李嘉誠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率先推出塑膠花,隨即成為熱銷產品。
李嘉誠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膠花,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李嘉誠走物美價廉的銷售路線,大部分經銷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誠的報價簽訂供銷合約。有的為了買斷權益,主動提出預付50%訂金。李嘉誠掀起了香港消費新潮流,長江塑膠廠由默默無聞的小廠一下子蜚聲香港塑膠業界。
1957年歲尾,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公司總部由新莆崗搬到北角,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廠房分為兩處,一處仍生產塑膠玩具,另一處生產塑膠花。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重點產品。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廠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不久,他又積極開拓世界市場,并成為“塑膠花大王”。
以上只是李嘉誠人生的小小一部分介紹,但是已經足夠我們去學習,去實踐。
李嘉誠經商的一生,也是做人的一生。
暢所欲言
大家的寒假是怎么過的呢?
每天都在忙些什么?
還是有什么計劃打算?
這個寒假,
你是準備怎么度過呢?
歡迎在下面評論區留言討論!小編會在評論區等你們喲。
來源:山大商院學工部
責編:陳東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