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 | 大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重讀這本書是因為小孩上一年級了,開始進入數學的學習。一個名字自然就被老師不斷地提起,華羅庚。
以前讀書的時候,華羅庚是個經常聽到的名字,還有華羅庚數學競賽,但后來大了反而很少聽到了,一查才知道他所在的解析數論和多元復變函數,不是普通生活會涉及到的。
帶著好奇,又讀了一次華先生。談談自己的感想吧。
1,他只是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家庭。
他是爸爸40歲老來得子的小孩,上面有一個姐姐,全家靠著父親在金壇縣一家小雜貨鋪維持生計。
書中對華先生的父親母親著墨都很少,只說他出生時,父親高興地說:進籮筐辟邪,同庚百歲。于是,取名華羅庚。由此看出,父親還是讀過一些書的。
小時候的華先生便具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他七八歲的時候,全家人在拜佛,他會繞到后面去“揭秘”沒有真菩薩,都是由人假扮的!他興奮到不行,可在其他人眼中,他就是一個傻孩子,老干些傻事。
后來小學畢業了,全家讓姐姐放棄學業幫家里干活賺錢,華先生一個人繼續讀了初中和上海的職業學校。但因為當時給不出餐費雜費(學費已經免了),華先生聽從父親的要求,無奈輟學回到縣城,守著一家小店。
2,如饑似渴地,自學成才。
在書中和紀錄片《大師》中都反復提及,華先生16歲回家守店,到19歲去中學工作的4年間,廢寢忘食、如饑似渴地學數學。
他最初只有三本書在身上50頁的《微積分》、《大代數》和《解析幾何》,但是他每天只睡4個小時,其他十幾個小時都現在柜臺前看書。
書里有一段這個時期他的狀態的描述,非常形象——
他站在西北風口上,任由肆虐的暴風雪闖進小店,又濕又冷的空氣凝凍著他的生命,他流著清水鼻涕呆呆的給顧客們遞著一卷卷燈草,一支支香煙,一根根針,他不愿意和顧客攀談,顧客一走,他又埋頭看書和演算。沒有錢買本子,他就把包棉花的紙積攢起來,展平,整整齊齊地碼在一起,寫字、算題。
三分天分,七分勤奮。
他用4年,自學完成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數學。
后來進入清華大學,做數學系圖書館助理,用5年時間,讀完了所有的數學書,把每一本都歸類放置在書架上,他說自己閉著眼睛手一摸,就知道那本是什么書。
他從各個角度去學習數學,晚上在煤油燈下學,熄燈以后抹黑在自己的腦子里繼續學習,既是天才,更是終身學習者。
3,恩師,伯樂。
華先生家境不好,但人生中有兩位恩師。一位是初中的數學老師王維克,他是最早把意大利但丁的《神曲》翻譯成中文引進中國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后來師從居里夫人。
他在初二的時候發現了華羅庚的數學天分,開始有心栽培。有一年期末考試,他讓華羅庚免考,因為考不考都是第一,反而單獨給了他一道考題,一個論文題目。于是華羅庚抱著厚厚的書籍回家做研究去了。
在華羅庚被迫輟學管店以后,他也是安排華羅庚進了中學做行政工作,那年華羅庚19歲。
在工作期間,華羅庚發表了一篇論文發表在《科學》雜志社,被清華大學教授熊慶來看到,邀請華羅庚到清華工作,再一次改變了華羅庚的命運。
那年,華羅庚剛剛21歲,熊慶來是他的第二位恩師。
這位恩師后來被滯留在法國,等到新中國成立,才由華羅庚先生接回了國。可以在后來的文革中,熊慶來先生病逝了,華羅庚一直對這件事內疚,覺得對不起恩師,一回來就遇上了文革。
但后來平反落實政策的時候,華羅庚要求先落實恩師的,這更重要。
其實書中講到他母親的部分很少,他生活在一個典型的重男輕女的家庭,在他出生之前,他母親和他姐姐都生活在提心吊膽之中。而父親在沒有看到他數學天分都現實生活有所幫助之前,也時常責備這個書呆子,甚至是燒毀他的書籍和筆記。
但華先生做人的堅持,堅韌,對老師的敬意,以及在英國劍橋結束學業毅然回國的愛國之情,都是他從小具備的品德。
有很多國外專家在猜想,如果方面他沒有歸國,繼續留在學院里做純學術研究的話,會有更多數學研究的成果。但這就是華先生,在他人生的后30年里,投身中國的數學研究和應用,開創了中國現代數學。
天才與勤奮。
成就與品德。
從來不會單獨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