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寓言故事——《不是問題的問題》
原標題:城市里的寓言故事——《不是問題的問題》
關于這部劇的中文劇名我們爭論了很久,最終的這個版本來自英文劇本的第一句話。【這不是個問題,直到它成為問題。】這其中包含了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忽視和失聯。
故事幾乎是城市生活的日常呈現,我也常在想這個故事的主角正是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城市聚集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讓他們彼此相遇,也讓他們互相隔絕。快速發展的城市,讓它本身與自己的歷史失聯——建筑被拆除又快速重建、道路被一遍遍刷新、餐館開了又關,追逐“新”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城市的變遷更迭和日新月異,掩蓋了城市中“人”的聲音。它讓生活在這里的匆忙的人們腳步不停地追逐著,這讓人們很難看見彼此,甚至習慣性地壓抑著自己的感受,與自己和他人的失聯成為了常態。
在舞美設計上,我們也將這一層層高樓作為舞臺的主角,在每一幕場景的轉換中,將高樓的拆遷重建作為貫穿始終的氣氛,被包裹在城市中的蕓蕓眾生被框定在每一條街道和每一扇門窗中。舞臺上的樓房不僅僅是大樓的形象,裝滿格子的長方體又像一部部手機一樣,鉆進門窗的每家每戶是一個個小小的社會單元,而鉆進APP的每一個鮮活的個體就像更小的原子一樣。在這一層層的阻隔中,城市還是否擁有組織和聚集人類的社交生活的功能?
在劇目的序章中,春節的氣息一點點逼近,城市開始慢慢的變化,從匆忙的春運街道到大年三十晚上萬家燈火以及寂靜的路面。我們選擇了臨近春節的四個時間點,并找到四個空間焦點來描繪這個特殊時期的城市和那個無處不在的“透明人”。
臘月二十三,吵鬧擁擠的公交車站,形形色色的人們拖著行李陸續走來,等待著去往西站的公交車。站臺上各色的行李箱和各類包裹;電話聽筒里天南地北不同的家鄉話;遠處車輛的鳴笛聲和輪胎的摩擦聲,一片嘈雜忙亂。唯有“她”靜靜地坐在公交車站的一角,默默地觀察著和接收著,直到被人群淹沒,最終被驅逐。
臘月二十四,滿滿的即將溢出的垃圾桶,年末清掃最重要的便是“扔”,“換新”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期待,更是心理上的重要需求,陳舊的物件和一年來積累的情緒最好在這個時間統統扔掉,因為“修復”在這個時代是虧本的買賣。唯有“她”默默地在垃圾桶尋找著什么,直到所有舊的都被拋棄。
臘月二十六,地鐵口的小廣場上,看著手機的冷漠的人們。聽音樂的青年、自拍的女人、發微信的中介、在手機上搶單的外賣員、在電話里吵嚷的老人、在手機游戲中征戰的男人、播放著電視劇集的賣春聯的小販。被封印在各自手機里的人們完全無視一個拎著年貨摔倒的老人,只有“她”慢慢靠近,扶起老人,揮舞著那個裝了年糕的袋子示意眾人。
大年三十,寂靜無人的街道和小區圍墻里的萬家燈火,春晚熟悉的聲音,各色年夜飯,鞭炮和煙花,擁擠的沙發。只有“她”仍在街道上游走,感受著窗下不同暖色調的燈光,聽著各家各戶的故事。電視機里和電視機外,屋里和屋外,心里和話里,里面和外面像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這個吵鬧擁擠的城市,督促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小的社會單元讓彼此之間日趨冷漠與無視,這種疏離將階層的距離越拉越遠,甚至促使著與自我的失聯。
序幕慢慢描繪了廣角鏡頭下的城市,直到年三十聚焦鏡頭拉近到電視機前妞妞家的沙發,故事才正式展開。這個故事絕不僅僅是妞妞家的故事,這一家三口的境遇映射了家庭關系中的不同側面,在春節這個特殊時期,稀疏的街道和慢節奏的假期生活,讓我們瞥見日常中不被直視的“她”,和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
演出信息
——《不是問題的問題》——
演 出 時 間
2023.10.29(周六)|14:30、19:30
2023.10.30(周日)|14:30、19:30
適合年齡 | 5歲以上的孩子、成人
演 出 地 點
蓬蒿劇場
北京市東城區東棉花胡同35號
溫 馨 提 示
演出地周邊不方便停車,建議您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票品為有價證券,非普通商品,其背后承載的文化服務具有時效性,稀缺性等特征,不支持退換。演 員
王本心(9歲)、劉禹諾(9歲)
梁澍辰(10歲)、彭一秦(10歲)
邵明眸(10歲)、楊舒涵(10歲)
饒 瀚(10歲)、聞智杰(10歲)
張若蘅(11歲)、李星洲(11歲)
宣若琳(11歲)、劉景溪(11歲)
韓均昊(11歲)、高左宜(11歲)
傅珮然(11歲)、馮藝軒(11歲)
鄭貫一(11歲)、陳都蘭(11歲)
張予桐(11歲)、生悅嘉(12歲)
出品|抓馬教育
集體創作|抓馬少年劇場
劇本|Chris Cooper
導演|馮雪
海報設計|高左宜
視覺概念|宣若琳
舞臺監督|徐海星、黃子蘊、馮云鳳
鳴謝|蓬蒿劇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