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一個青年才俊-勵志人物榜
其實我遠遠就看見銅鑼灣時代廣場大屏幕下站著的那個年輕男人。不過根據他在那家大公司的職位和打電話時的談吐方式,我估計自己即將要見到的人年齡在30歲以上,眼前這個人似乎太嫩了。
但他也看向我,好像也是在等人。我覺得繼續對視只會徒增尷尬,正打算看看周圍有沒有一個年齡更大一點兒的人的時候,他開口試探地叫了我的名字。
他叫大衛,一家香港知名時尚公司的中層,85后,在進入現在這家公司之前,他已經是另一家大型女裝公司的中國區產品經理。簡而言之,這是一名青年才俊。
不過,和傳統認知的青年才俊不一樣,他戴著耳釘、卷著褲腿,還穿著一雙不算干凈的匡威。但華爾街的危機已經告訴我們,穿西裝打領帶的不總是才俊。同樣,才俊也不是只有一種標準裝備。
當時我正在寫一篇有關時尚行業的稿子,特別需要一個內行人帶領我了解這個行業的故事。然后,我用萬能的微博搜到了大衛。
幾乎在我們談話開始沒兩分鐘之后,我就發現大衛的性格極其鮮明——他的自信寫在他的臉上以及通過他說的每一句話流露出來。他絲毫不謙虛地告訴我底下的人都稱他是一個傳奇,僅僅用了5年時間,就從一個大學畢業生成了這家公司的中層。當我表示他的觀點非常有趣時,他說:“我是一個很喜歡思考的人。”
我并不是在奉承他。他非常透徹地理解自己的工作,比如他知道自己在公司的運作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他正在遇到怎樣可能會造成長遠影響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和他本人及公司制度都有什么關系,以及他可以想到的解決辦法。盡管自信,但大衛并不囂張,而且相當誠懇。
不得不說,整個有關時尚行業的采訪過程中,大衛的回答邏輯性都非常強,我甚至懷疑他是否已經問過自己這些問題很多遍,早就有了答案。不過他說,所有的這些思考其實只來源于一個問題,那就是“顧客為什么要買我們的東西”。如果一個公司做不好,多半是因為它從來沒有這樣問過自己。
大衛大學的時候讀的是時尚營銷。當初進入時尚行業固然是因為熱愛,但他很快地把自己從一個“興趣愛好者”轉變成一個“職業人”。大衛說,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思考,大概在他仍然供職于那家大型女裝公司的時候,就已經淪為了大公司里生產流水線上眾多的螺絲釘之一,日漸懈怠,興趣愛好隨著時日的流逝變成了插科打諢。
所以他不在乎老東家是否讓他的頭銜說出去時倍兒有面兒,或是大公司待著更安全。他知道自己的職業路徑,然后跳到現在這家當時才剛在中國內地起步的香港公司。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的一次大學同學聚會。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其實并不在意自己能否成為青年才俊或者中年才俊。并入一條低風險可以開到老的軌道,才能成就他們的安全感。甚至有的人已經大腹便便,流露出了些許暮色——這真的太早了。
實際上,我和大衛年齡相仿。我不確定身邊有多少同齡人有著大衛這樣的自制力和思考能力,這個疑問也同樣適用于我自己。不過我相信,最終是這兩種能力把我們這同一代人帶向了不一樣的中年和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