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父母為何狠心不供孩子上大學-精英譚
一次,和一位朋友討論美國父母教育孩子的問題,談起有一些美國家庭,孩子考上大學之后,父母不會為子女支付學費和生活費。
這位朋友已經為人父母,她很不理解美國父母為什么這么狠心。
在美國,有人調查過,有38%的年輕人,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財務支持,而年齡19歲至22歲的年輕人中只有35%得到了學費資助。當然也不排除不少美國父母是由于沒有足夠的錢支付孩子的學費。
而有些父母則是堅持不支付孩子的大學學費,即使有足夠資金。他們認為如果孩子沒有付出,就不會真正了解教育價值,或是金錢的價值。
我認識的一個美國朋友就說:“我上大學時,一直在打零工,還有獎學金,再加上借用學生貸款,我的費用就夠了。我覺得,這種方式讓我更負責任,更加努力完成學業,因為我知道如果不及格了,我會負擔不起,等我的孩子出生之后,我也會這樣教育他,讓他學會獨立。”
其實,這是美國家長對孩子的一貫作風:不給錢,不罵人。自己需要什么,去努力、去創造,不干涉,經常讓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標,一個一個去奮斗、去實現。如買玩具、出去旅游,或者勤工儉學什么的。自己掙的錢自己支配。而美國孩子從小就比較有經濟頭腦,大概也與此有關。
我不能說美國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們那種讓孩子從小就從事送報等勞動的教育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
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些看似殘忍的教育方式,讓美國的小孩,從小就有超強的適應能力,長大之后,懂得如何照顧自己,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相比之下,中國的父母就顯得過于“溫情”了。
在中國,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是屬于父母的,一切得聽父母的;在美國,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屬于自己,也屬于社會,他們有自己的喜好、選擇、隱私、交際圈。所以父母不能打孩子,因為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孩子的問題不是父母說了就算。
由此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責任。
在中國,父母對子女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從小到大,家長會幫孩子把一切都料理好,生活、學習,包括經濟方面。會想方設法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買房子、養兒育女等。當父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做得心甘情愿,犧牲非常大。
美國父母可能不像中國父母那樣對孩子安排得無微不至,他們更側重讓孩子健康、樂觀,能獨立生存,有健康和堅強的人格意志力。他們不會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更不會一意孤行地替孩子安排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順著孩子的天性培養孩子,努力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以及能獨立生存于社會的能力。說白了,美國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們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