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頓公學,忌談“貴族”的貴族教育-精英譚
伊頓公學之所以為名校,是因為每年從這里畢業(yè)的學生,有70%會進入世界名校,其中有1/3會進入牛津和劍橋。除此之外,它還為英國培養(yǎng)了包括卡梅倫在內的19位首相。
全世界的精英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夠進入伊頓公學,因為它很好地解答了如何讓成功者的后代繼續(xù)成功。
獨立與個性高于一切
關于伊頓公學的十個關鍵詞中,獨立與個性被排在前兩位。
凡是被錄取的學生,在入學后的第一到第三個周末,校方是嚴禁父母前來探望的。為了幫助學生盡快地適應集體生活,伊頓采取的另一個措施就是把孩子盡可能地安排給合適的舍監(jiān)。每位舍監(jiān)會監(jiān)管五六位學生,除了督促他們的學習,還要觀察他們的情緒,與他們聊天,周末帶他們去看電影,晚上請他們到家里做客,吃飯等,讓學生在離開父母之后,還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進入伊頓的第一年,學生的重點并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學習生活。從怎樣布置自己的房間,到如何選擇與自己性格相投的朋友,再到如何向別人展示自己的長處,所有一切都由自己決定。在伊頓,并不歡迎“聽話”的學生,因為“聽話”這個字眼對學生意味著奇恥大辱,是平庸乏味的代名詞。
教學質量的保證——分班制
提到伊頓公學的升學秘訣,不得不提分班制。學校會根據每個學生的入學成績,在不同的科目下,按照學生的水平劃出多達14個等級。
入了“第一班”的學生,通常在這個科目上具有超強的天分和能力。老師對這些學生基本上放手不管,重點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分入“低班”的學生,老師要一對一地進行個別輔導,及時加以鼓勵。當然,在伊頓他們經常是在這一科目上被劃入“低班”,但在其他科目上卻被劃入“一班”。這種差異,恰好反映了自身的優(yōu)勢,從而產生向自己看齊的動力。
伊頓等級——優(yōu)越者的形式
嚴格著裝是伊頓的校規(guī),從校長到老師再到學生,都有不同的著裝。伊頓的學生至今仍穿著19世紀的“紳士服裝”——燕尾服配上雪白的襯衣,黑色領帶,黑色長褲和黑皮鞋。
伊頓的獎學金分為“國王獎學金”和“歐彼德獎學金”。對于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學校最公開的獎勵就是在普通學生穿的燕尾服之上,加一件黑色的披風。特別是“國王獎學金”獲得者,除了披風,還有高人一等的待遇:他們不再與普通學生住在“大眾化”的宿舍樓,而是搬進老學院庭院中的“老校舍”;他們有自己專用的餐廳,他們的菜譜都是從數百年前繼承下來的。
伊頓公學所代表的英式教育傳統(tǒng),以出奇的嚴格著稱。文化課之外,他們還必須參加包括馬球、賽艇、擊劍、柔道在內的30多種貴族運動,還要接受嚴格的音樂教育。
幾近“殘酷”的管理和教學方式經常連老師都大呼吃不消,更何況是十幾歲的孩子。英國前財政部首席大臣喬納森·艾特肯當年被指控做偽證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我?guī)资昵霸谝令D待過,什么苦沒吃過!”
即使這樣,為了大幅度減小“無能二世祖”的概率,伊頓公學還是大多數富貴家庭的首選。且伊頓有很多社團和俱樂部,男孩要通過競選才能得到要職,所以從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施展魅力、拉選票、處事圓滑”。伊頓公學刻意培養(yǎng)的鉆石級人際關系,也吸引著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