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一個小故事,讓你明白傷害究竟有多大
來源 | 網絡
有一種病叫“離不開手機綜合癥”,病癥如下:
離不開手機,離不開網,或者出沒到一個無信號的區域,就整個人都不好了,心里七上八下,沒著沒落......
但是,作為家長的你知不知道,總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
從下面分享的這個小故事里尋找答案吧。
01
我和女兒起了沖突
忙碌了一天,下班剛回到家,就接到了女兒的班主任文老師打來的投訴電話:
“思思很不像話,上課讓她起來回答問題,她就當沒聽見。問她原因,她也愛理不理的。”
女兒向來是個很有禮貌的孩子,這一點也不像她能做出來的事。我疑惑地望向她,從她臉上看不出任何端倪。
我只好向老師道歉:
“文老師,我這一時也搞不清楚狀況。我先和她好好談談,好嗎?”
接完電話之后,我忍不住問女兒:“老師說的是怎么回事?”
我試圖理解女兒的行為,
“是不是有什么誤會?媽媽知道你不是不懂禮貌的孩子。”
女兒抬起小腦袋,瞅了我一眼,沒有吱聲。
“媽媽只要一個解釋,又不是要怪你。”
女兒依然沉默。我嘆口氣道:“那你先想想吧。”
直到吃完晚飯,女兒仍然沒有想和我解釋的意思,直接跑到電視機前看動畫片去了。
我在她旁邊坐下來,陪她看了一會兒,等動畫片放完,我耐著性子問:“可以和媽媽聊聊嗎?”
女兒嗯了一聲,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視上的廣告。
“今天為什么不理睬老師呢?”我盡可能讓聲音聽起來溫和些,“是心情不好嗎?”
“嗯。”女兒漫不經心地回答,眼睛依然盯著電視。
被人忽視的感覺讓我非常難受。一直以來,我盡量平等地和女兒對話。
女兒曾開心地告訴我,小伙伴們都羨慕她有個通情達理的好媽媽。
而這次,我只是需要一個理由,她卻視若無睹,當我的話是空氣,難道我平時太過于和藹,反而喪失了家長的威嚴?
一股火從心中騰地燒起來,我轟地站起身,一把奪過她手里的遙控器,啪地關上了電視,居高臨下地對著女兒吼道:“你到底是怎么回事!”
女兒嚇了一跳,目瞪口呆地看著我,眼里閃過一絲驚恐和受傷。
我心一疼,但依然保持著大人的威嚴,下命令:
“馬上回你的房間去,想清楚你到底要干嘛!”
她從沙發上彈起來,身影消失在門后,馬尾辮一甩一甩的,全是傷心。
我沮喪地坐在沙發上,一直沒說話的老公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冷靜點,你最了解女兒,應該相信她!”
是啊,我最了解女兒,她并不是冷漠的孩子,一定事出有因。我站起來,深呼吸,冷靜下來后寫了一張紙條:
“寶貝,你不理媽媽,媽媽很傷心!剛才沖你發火了,對不起,希望你能原諒我。”
我敲了敲門,然后把紙條從門縫塞了進去。
02
事情的真正原因
兩分鐘以后,門開了,女兒站在門口,眼淚在眼眶里打轉。看到我,她立刻撲過來,抱著我大哭起來。
一邊哭,一邊抽抽噎噎地告訴我事情的原因。原來,今天一起床,女兒就決定做一個實驗——誰的話也不理。
我一邊輕拍她的背,一邊不解地問:
“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實驗?”
女兒從我懷里抬起頭,看了我一眼:
“媽媽,我不理你的時候,你是不是很不開心?”
我點點頭,女兒又問:
“我看電視的時候,不認真和你說話,你是不是也很不開心?”
“是的,媽媽感覺非常難受。”
女兒小聲地埋怨說:
“我也經常不開心!媽媽,你總加班,沒時間陪我玩。”
我嘆口氣道:
“媽媽最近太忙了,但媽媽周末帶你去公園玩了啊!”
女兒眼里噙著淚花,揚起的小臉上滿是委屈:
“你沒有陪我玩,滑滑梯的時候,蕩秋千的時候,你都在一邊玩手機!”
女兒的話如霹靂劃過我的心田。
現在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我也愛機成癮,機不離手。
很多次帶女兒出去玩的時候,等得無聊,就拿出手機刷微信、發信息。不知怎的,想起女兒四五歲的時候,我帶她去公園玩耍。
她和別的小朋友玩得正開心,一次次大聲笑著向我奔過來,陽光下汗水晶瑩剔透,她滿眼都是興奮,上揚的嘴角全是快樂,跑到我面前對我傻樂。
直到我微笑著對她點點頭,她才又像只快樂的兔子一樣蹦開了。
我的眼淚瞬間奪眶而出,緊緊地把女兒摟在懷里。
孩子那么愛媽媽,渴望媽媽的隨時回應,快樂玩耍時也期待和媽媽分享。
后來,女兒大了,我以為她不需要了。也許,女兒已經很多次向我投來期待的眼光,但都被我忽略掉了。
我忽然明白了:“你做這個不理睬人的實驗,是想讓我也嘗嘗被忽視的滋味兒,對嗎?”
女兒點點頭,怯怯地看著我。我忍不住笑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個方法的確讓我感受深刻。
我拉著女兒的手,彎下腰,平視她的眼睛,真誠地道歉:
“媽媽玩手機是不對。你能想出這個方法說明你很會思考,也很有自己的主見。
你讓媽媽看到了自己的缺點。
但是,下一次,你可以直接和媽媽溝通,別采取這樣極端的辦法,好嗎?”
女兒重重地點頭:“明天我就去向老師道歉!”
那個懂禮貌的女兒又回來了,我決定,陪女兒玩的時候關掉手機,享受高質量的親子時光。
03
反思:家長是什么?
家長是什么?一種稱呼?一種天生的權力?是的,但......家長更是一種職業!
你以為在陪孩子,孩子卻發現手機搶了他們的爸爸媽媽!
別以為你一邊看手機,一邊坐在孩子邊上就是陪孩子了。
也不要以為你開著電腦玩著,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子了。
陪孩子耽誤了你的時間,你卻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于后天的努力, 80%取決于父親的教導。
作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同樣一句肯定的話,如果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是媽媽的50倍。
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爸爸則是會塑造孩子對人生的看法,這都關系到孩子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誰更重要?
答案是都很重要!一個人和母親的關系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親的關系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事業是否有成就。
每天給孩子15分鐘,你都做不到?
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積累,而不是一蹴而就。高品質關系的建立,需要每天專注地陪伴孩子15分鐘。
所謂高品質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親或母親是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一起互動,心無旁騖沒有跑神,沒有想著工作,沒有想著壓力,固然這些都存在。
陪伴:尋找一起做的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讀書講故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游戲或打球;
可以是一起聽一段音樂唱唱歌;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坐在沙灘上聽海浪的聲音,講解大自然的知識;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觀察小動物、小花、小草和樹木。
陪伴:傾聽+身體接觸
聆聽可以是不加評判的,沒有指責、沒有輕視、沒有打擊、沒有打斷,只是很單純、很欣賞、很專注、很幸福地靜靜聆聽孩子的訴說。
在聆聽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有“嗯、哦、哇、是哦、然后呢、還有呢、接下來呢”等回應。
在陪伴的過程中,盡可能多一些身體上的接觸: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頭,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擁抱孩子等等。
還有,欣賞的眼神也很重要。方法還有很多,而最關鍵的就是:
在那個片刻為人父母的你是否——全身心同在。
04
無論你是否相信,
家長最需要訓練卻最缺乏訓練
家長這種“職業”的特點是:最需要訓練卻最缺乏訓練!也許你事業有成,但事業的成功彌補不了家庭教育的失敗。
無論兒女,孩子不是母親一個人的,孩子的成長教育,你只有一次機會,千萬不要錯過!
手機可以50年如一日陪你,和孩子和親昵時光卻是一去不復返的。
送給父母的話:請把手機放一邊,如果我們現在30歲,一直到80歲,我們還有50年的時間可以和手機在一起,只要我們拿起它,它隨時在我們身邊,聽我們召喚......
如果我們的寶寶長大了,他們長到10歲、12歲、16歲,你就會發現:
他們會漸漸地越來越需要自己的空間;
他們不再咿咿呀呀地“糾纏你”;
不會再“無理取鬧”地讓你陪他;
不會再像小寶寶一樣扎到你懷里撒嬌;
不會再拉著你到他們的床頭,像兒時一樣央求你講個故事陪他們入眠。
你會發現:在孩子這,很多和你最親昵的時光,一旦錯過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所以,那些陪伴手機多過陪伴寶寶的父母們:
請把手機放在一邊,用更多的時間,擁你們的寶貝入懷,慢慢地體味,真正擁有寶寶的這些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