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連寫起神話故事來,都是滿滿的諷刺和謾罵!
有人說,魯迅的雜文是二十世紀諷刺的巔峰,而我覺得《故事新編》才最配得上這個稱號。而我更在意它的另一重意義:魯迅對舊社會批判的解構。
《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一本一直被低估的小說,原因是好多人沒拿魯迅當“文學家”看,更多把他作為“革命家”和“思想家”。
但《故事新編》其實是文學水平非常高超的一本小說集。里面那工作能力吊炸天卻總感覺迷迷糊糊,努力了半天卻得不到應有回報的女媧,卸下英雄和女神外衣后,被困在平凡無趣生活中的后羿和嫦娥等,直到今天我們都能看到現實的影子。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魯迅先生少時讀《山海經》之類,所以筆下有雄奇氣,到老來還寫《故事新編》,把神話傳說重構一遍,里面包含了魯迅對部分神話人物及道家,儒家,墨家等派的思考。
如果用兩個字來總結串聯這本小集子八篇小說的最基本的主題,那一定是“荒誕”。序言中魯迅就反諷地指出他寫作這些小說的動機:
“(舊倫理衛道士)可憐的陰險使我感到滑稽,當再寫小說時,就無論如何,止不住有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媧的兩腿之間出現了。這就是從認真陷入了油滑的開端…我是不薄 ‘庸俗’,也自甘’庸俗’的。”
魯迅所自嘲的這種“油滑”、這種“庸俗”指的就是把神話傳說中蘊含的經典與偉大的成分進行解構、溶化到他所處的現實中與丑惡、黑暗與悲涼、無奈相撞擊,在借古諷今中產生一種丑惡的戲劇性,在對民族光輝偉岸神性的消解中產生的黑色幽默式的荒誕——每篇里的戲謔調笑有多么夸張,故事盡頭反思追憶就有多悲涼。
《采薇》講得是伯夷叔齊兩兄弟因循古道,結果害了自己性命的故事。外人認為他們拘泥于一些傳統的不符合實際的是非觀念,過于死板不知變通。最后兩人食鹿肉,在眾人的不解中自殺,品的還是那份孤獨。
《出關》和《鑄劍》可以說是姊妹篇,因為鑄劍講得是孔子的思想,知其不可而為之。《出關》講得是老子的思想,無為而無不為。但是老子和孔子兩次對話之后,老子被逼無奈,出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