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易】“疫”不容辭 誠信有我|中華成語小故事
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信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幾個關于誠信的歷史小故事吧!
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保ㄟ@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一諾千金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可以沒有聰明才智,但不可以沒有誠信的品格;一個人可以沒有卓越的成就,但不可以有損害誠信的行為。誠信是人格的基礎和精髓,是立身之本,是事業之根?!叭藷o信,則無立。”所以一諾千金不管是在人們生活中還是事業上都充當著很重要的角色,做人就應該一諾千金,要不然不僅會失去朋友的信任,在事業上的也不會有多大成功。
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變法也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立木為信的故事告訴我們:商鞅變法重在誠信,所以立木為例取信于民,說明了他做事的決心和勇氣。信用是衡量一個人品格好壞的標準,只有信守承諾,才能贏得他人的信賴;反之,若再不能取信于人,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別人的心中也會大打折扣。
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后,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痹诱f:“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F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庇谑窃影沿i給殺了。
曾子殺豬的故事告訴我們:為了做好一件事情,哪怕是面對孩子,也應該做到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要身教重于言教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
通過了解幾個歷史小故事,你們學到了嗎?誠信是一種自我約束的品質,不是通過一篇文章或一句話就能檢驗得出的,它是對別人的尊重,是對過去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的承諾。我們應該以誠為本,以科學知識造船,用誠實守信揚帆,乘風破浪,前方的天地就會廣闊無邊,未來的人生就會煙花爛漫 !
文章來源|信息學院易班學生工作站
文本監制|丁俊博
審 閱|俞 盈 魏 童
文本推稿|張耕溪 燕宏程
責任編輯|張耕溪 燕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