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收藏是欣賞-心靈雞湯
每一件與生命息息相關的物品,其實都是有靈魂的。面對那些具有靈魂的珍品,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心存敬畏地欣賞,而不能占有性地收藏。
去歐洲的旅途中,我有幸結識了一位著名的古玩鑒賞家。與其閑聊收藏,我提了一個問題:“最好的收藏是什么?”
鑒賞家擲地有聲地回答:“最好的收藏是欣賞。”
“為什么是欣賞?”我面露困惑。
“沒錯,面對世間無數的奇珍異寶,你只需學會欣賞,便足夠了。只有懂得欣賞的人,才真正明白收藏的真諦,不是占有,而是分享。”鑒賞家的目光深邃而清澈,一如蔚藍、遼遠的天空。
我不禁想起了“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臺灣著名雜志《漢聲》的創辦人黃永松。他曾當過攝影師,做過導演,但從1971年開始,為了弘揚中國的民間文化,他開始將熱情探尋的足跡,撒遍無數的鄉野和村落。他曾見識過許多民間珍藏,但他從不收藏,只是欣賞。
那年,他偶爾在一部典籍中得知,貴州有一種特別的蠟染古法。于是,他興致勃勃地踏上了找尋之路,黔東、黔西、黔南、黔北,他記不清自己究竟走訪了多少個山寨,問詢過多少人,終于在貴州麻江縣龍山鄉青坪村,驚喜地見到了夢寐以求的古法蠟染。
那位坐在青石板上曬太陽的曹汝講老人已經102歲了,雖說腰明顯地駝了,卻依然耳聰目明,身手敏捷。她拿出90歲時以古老的竹刀、木蠟創作的背扇,黃永松的心立刻被點亮了:不可思議的構圖,渾然天成的色彩,巧奪天工的技法……整件作品一派鳥語花香,春光明媚。
黃永松呆呆地望著這件稀世珍品,仿佛看到了博大精深的世界。
那會兒,黃永松正準備籌辦一個“中國藍印花布”展覽?;蛟S是對古法蠟染太癡迷了,他唯一一次想破例,購一件古法蠟染作品。
他與曹汝講老人的曾孫商量后,老人的曾孫同意轉讓一件背扇給他。然而,就在他拿了那件背扇準備離開時,老人卻追了上來,搶回背扇,執意不肯讓他帶走。老人的曾孫過來與老人耳語了許久,老人終于同意了,但她隨即做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舉動——她用剪刀從背扇上剪下一個小角,然后把背扇交給黃永松,認真地告訴他:“我把靈魂留下,身體給你。”
“我把靈魂留下,身體給你。”輕輕地重復一遍,黃永松的眼角陡然一陣灼熱。
原來,每一件與生命息息相關的物品,其實都是有靈魂的。面對那些具有靈魂的珍品,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心存敬畏地欣賞,而不能占有性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