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做上帝-成長視窗
我發現,放下和臣服很簡單,就是停止做上帝。
這并不是說要你放手不干,什么都不管了,而是在緊要關頭,你是否能放手讓自然的力量來掌控生命。而且在你所求不順遂的時候,是否能夠臣服,愿意接受生活本身自然的律動。
做上帝有很多層面。上帝的第一個角色,就是想去拯救別人。
這是有靈性的人最容易做的事情。學了靈性的一點兒皮毛,發現了一些人生道理,就迫不及待地廣告諸親友,想要讓他們知道,他們可以過得更好(這其中就隱含了他們現在過得不好的假設)。這種行為本身沒有什么錯,但是會影響我們自己心靈的成長:一方面,如果你把其他人都看成受害者,是需要被拯救和改善的人,那你就是在制造受害者,你就會聚焦于他人的不足、不美好,從而擴大它們,觀察者影響被觀察者,所以,你的親人、朋友、同事就必須展現他們需要被拯救的那一面給你看;而另一方面,這種行為是在滿足小我的私欲,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以幫助別人為借口來逃避自己的心理問題、滿足自己的優越感,這對我們意識的提升沒有什么好處。
當然,我并不是說我們不能幫助別人,不能和其他人分享靈性成長的心得。而是說,當你這么做的時候,你是否有很清楚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只是在分享經驗,沒有任何優越感或是要對方改變的前提在其中。就像姜太公釣魚一樣,愿者上鉤。需要和你分享的人,自然會因此而得益;不需要的人把你的話當耳邊風,而你一點兒也不會在意。
上帝的第二個角色就是認為自己圣潔、道德高尚,所以,會去批判那些不是同等神圣的人。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耶穌的教導。有人抓了一個妓女到耶穌面前,說這個女人是罪人,大家要按慣例用石頭砸死她,并征詢耶穌的意見。耶穌當時蹲在地上畫字,頭也不抬地說:“你們當中有沒犯過罪的人,就可以丟石頭打她。”結果周圍的人一個個地離去,只剩下那個女人。
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或多或少在自己身上有所體現,所以,放棄做一個批判、論斷的神吧。你可以有觀察力,知道事物當下的狀態,但可以不用為它們貼上標簽。批判和鑒別力的差別在于:批判會產生一些情緒,也許是負面的,如憎恨、厭惡、恐懼、不屑等;但也有可能是沾沾自喜,批評別人之后覺得自己優越,而感到小我的滿足。
上帝的第三個角色就是要求所有的事物按照我們規定的時間和我們喜歡的方式發生、發展,或是讓周圍的人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做事。
只要我們對周圍發生的事情不滿意,想去改變的時候,就都是想充當上帝。當我們想用各種方法去操控、駕馭、玩弄別人時,我們就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不管這個“別人”是你的孩子、配偶,還是父母。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不能夠倡導環保、尊師重道、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等,但不需要有一個自以為是的道德優越感在里面。出發點是“我是對的,要糾正、打擊你們錯的觀念”,還是“我希望看到一個更美的地球,有更好的秩序,所以我做這些事”,這兩者背后的動力有很大的不同,雖然做的事情可能相同。
愛因斯坦說,瘋狂的定義就是用相同的方式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不同的結果出現。我想,如果大家同意這個定義的話,那我們絕大多數人是瘋狂的—總是不停地在和周圍的人、事、物奮戰,試圖順從我們的意思。
看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把上帝的角色還給上帝,我們就順著生命之流行走。帶著一定的意圖,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如果一陣大風吹來,把我們帶到不同的道路,我們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目標,繼續前進。生命是流動的,我們生活在其中應該是毫不費力的,就像被河流撐托著往下游漂浮一般。是我們的掙扎、努力,讓生命之流被阻礙、被堵塞了。
有人說,知道自己要什么很重要,但是我們到底要什么,是會隨著時間之流而改變的,所以,不如順著時間之流走吧。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
親愛的朋友們,放棄做上帝吧。如果你看到自己在扮演上帝的角色,那么就告訴自己:“我不需要這么做。”拜倫?凱蒂說過的一句話我很喜歡,她對那些自以為是的人說:“有了你,我們還需要上帝嗎?”
也有人說,上帝聽過最好笑的一句話就是:“這個人明天有一個計劃!”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人再怎么計劃,也趕不上上帝的變化。
活得那么累干嗎?放手吧!臣服吧!我們不過是舞步,生命才是那舞者!
讓生命自己跳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