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該喝多少水-生活錦囊
水是生命的第一要素,人體68%的成分是水,普通人不吃飯可以活一個星期,不喝水3天就受不了了。因此,很多人把水看成有百益而無一害的寶貝,不少健康指南上都號召大家每天喝8杯水,每杯8盎司(所謂8×8,總量大約2升)。
其實,這個說法并沒有科學依據。
幾年前,美國新罕布什爾州達特茅斯醫學院的漢斯·瓦爾廷(HeinzValtin)博士突發奇想,打算調查一下這個流行說法的出處。他本人是一名資深腎臟專家,曾經寫過兩本關于腎臟與體液平衡的教科書。他運用計算機檢索系統,查找了所有發表在正規科學雜志上的相關論文,沒有發現任何數據支持這個8×8的說法。
那么,這個說法是怎么來的呢?最有可能的源頭來自60多年前發表的一份報告,該報告指出,正常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大約2。5升水,但這份報告同時強調,正常情況下,人體所需的大部分水分可以從食物中獲得,只有不到1升的水是喝來的。但是,后來很多所謂的“營養學家”不知出于何種原因,忽視了后面的這個補充說明。
還有不少營養學家堅稱,大量飲水有助于緩解便秘。為了調查這個說法的可靠性,瓦爾廷招來一批成人志愿者,對他們的飲水量和排泄量進行過一次大規模調查對比,結果發現過量飲水對排泄狀況沒有顯著的影響。
2002年,他把自己的發現寫成論文,發表在《美國生理學雜志》上。他在文章中指出,這個8×8的說法更像是一種迷信,缺乏科學依據。不但如此,這種做法很可能對人體有害,因為這會使人得“低鈉血癥”(Hyponatremia)。
這個病說起來很簡單。很多人大概都記得小學自然課上做過的一個實驗,把洋蔥細胞浸入蒸餾水中,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會變大。如果換成鹽水,細胞的體積就會縮小。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滲透壓所導致的一種正常現象。
血液的滲透壓可以用鈉離子的含量來表示。如果鈉離子低于每升135毫摩爾(135mmol/L),就會出現“低鈉血癥”。
當過量的水進入血液后,就會稀釋鈉離子,改變細胞內外的滲透壓,水便在壓差的驅動下進入細胞,使之擴張。一般的體細胞還好說,周圍會有一定的空間供其擴展。腦細胞就不一樣了。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排列十分緊密,幾乎沒有任何空間供它們伸懶腰。一旦過量的水分隨血液進入腦細胞,便會產生可怕的后果。輕者會使人頭暈、嘔吐,或者產生幻覺,重者會使人昏迷、呼吸停止,乃至死亡。
今年初,一名28歲的加州婦女參加了當地電臺舉辦的一次喝水比賽,獲勝者將獲得一臺任天堂游戲機。結果,她在3小時的時間里喝了6升水,回家后嘔吐不止,當晚死亡。
2年前,一名21歲的美國青年和人打賭做俯臥撐。為了增加他的體重,對方強迫他飲用了大量的水,沒想到他卻突然死亡,死因同樣是水中毒。
近年來,“低鈉血癥”的發病率有所增加,主要原因在于搖頭丸的泛濫。這種興奮劑能讓人產生脫水的感覺,服用者會傾向于過量飲水,結果很可能比搖頭丸更加致命。
不過,一般情況下,多喝幾杯水不足以導致“低鈉血癥”,因為人體有一個嚴密而高效的平衡系統。成年人的腎臟每小時可以排出800~1000毫升水,也就是說,只要每小時喝水不超過這個量,一般就不會有問題。但是,人體內有一種激素,名叫“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又名“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顧名思義,這是一種阻止尿液生成的激素,目的是保存體內的水分。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比如在長跑的時候,便會刺激下丘腦分泌“血管加壓素”,在激素的作用下,腎臟的排尿能力甚至能夠降到每小時100毫升以下。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大量飲水,患“低鈉血癥”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2005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顯示,當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結束后,至少有13%的運動員患上了不同程度的低鈉血癥。
那么,每天到底喝多少水才合適呢?瓦爾廷博士認為,有一個可靠的指標,那就是“渴”。有一種說法認為,如果你感到口渴再喝水,已經晚了。瓦爾廷博士認為這個說法不正確。正常人血液的滲透壓變化2%就會有口渴的感覺,而醫學上對“脫水”的定義是滲透壓發生5%的變化。所以,口渴了再喝水,其實是來得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