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醫院-人與社會
利比里亞的醫療體系已徹底崩潰,欲生產的婦女,寧可拖著,也不走進“醫院”。對他們而言,當地“醫院”充斥了埃博拉病毒,與其說是醫院,不如說是個“恐怖死亡的旅程太平間”。他們寧可自尋醫療,回到最原始的方法接生,暫時忍著痛,能熬則熬,他們相信不走進去,還有生路,一旦走進去,則是死路一條。
西非當地的醫護人員早已開始罷工,救人雖是他們的天職,但給自己送葬,并非普通人性可以克服的恐懼。他們批判政府提供的醫療保護設備不夠,國際救援屈指可數。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預測,截至9月底,西非感染埃博拉的人數已遠超過之前的估算約7倍,達2。1萬人,如果疫情繼續惡化,到明年1月底,僅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兩國的感染人數就可能高達55萬至140萬。
越接近死亡之地,往往越有動人的故事。利比里亞當地醫療人員鬧罷工,許多醫院已經關閉。22歲的實習護士克庫拉,她家中4人罹患埃博拉,當地的醫院不是關閉,便是拒絕他們就診。這位護士學生上網尋找埃博拉的相關知識,包括傳染途徑、如何隔離等,她看到美國志工醫護感染埃博拉后,走下救護車時的“裝備”,便開始自制隔離裝備。
她的隔離衣由黑色的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口罩、塑料手套及雨鞋組成,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制作了她的小專題“一個女人的醫院”,記者報道的聲音在驚恐的利比里亞疫區出現時溫柔篤定。
這名22歲的護士展示了她一人抗戰埃博拉的設備,黑色小塑料袋套住頭,后面緊緊地纏繞圈住;戴上口罩再用塑料袋罩上以免有縫隙;接著,她在身上穿上剪了洞的黑色大塑料袋,手腳各套上黑色塑料袋綁緊,接著才穿上雨鞋。她特別強調黑色塑料垃圾袋的重要性:它們夠厚,比較不易破裂。
她的父親、母親、妹妹、表哥共4人罹患埃博拉,她一人扛起照顧他們的責任,隔離每一個人。她每照顧一個,全身的塑料袋都要更換一次。最終表哥還是走了,爸爸、媽媽、妹妹則活過來了,這是一個篤信上帝恩典的家庭,活過來的妹妹說:“雖然我知道我的生命是上帝恩賜的,但同時也是姐姐賜予的。”父親說:“我多么以女兒為榮,她一個人建立了最好的‘醫院’。”
利比里亞當地經濟本來正在快速增長,如果沒有埃博拉,今年的增長率可能達14%,但如今疫區已處于叢林般的原始狀態,人性籠罩在驚恐、自我保護與仇恨中……
9月初,無國界醫生組織向聯合國提交的報告顯示,埃博拉致死率達51%,其中有一成為醫護人員。于是,醫生護士罷工、逃離崗位,或者整個醫院都拒絕埃博拉患者及出現類似癥狀的病人。而世人也視當地為鬼域,不只多數國際航空公司禁飛,食物供貨商也多數拒絕運送食物至當地,或者要求數倍價格。
聯合國一個月前對西非疫區發出食物安全警示,當地貧窮民眾收入的八成皆需花費于食物,目前由于沒有人愿意販賣食物至此地,食物供給少且價格飛漲。
逃離,不只逃離故鄉,甚至逃離染病的親人,這是疫區常態。但22歲的克庫拉改寫了西非命運的故事,她以黑色的塑料袋,一種最不起眼的生活物品,挽救了爸爸、媽媽、妹妹的生命。在苦難之地,淚痕、恐懼從來不是最好的答案,死亡不過是人必到的終點。克庫拉決定面對,以堅韌與勇氣。
即使死亡之地,也有溫暖的深沉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