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挨打-成長視窗
有一天,無意中跟我娘討論到“熊孩子”的問題,我娘激動得一拍大腿:“要是你的話,我早打死你了!”
我說:“我也這么覺得……對了,為什么我小時候你老是打我而不跟我講道理呢?”
我娘說:“剛開始我也是跟你講道理的,但是講道理你不聽,最后我火氣上來了,只能打你;打完了,你才能乖乖地聽道理,后來覺得講兩遍道理太麻煩了,干脆先打了再講;再后來你實在太煩人了,一樣的道理要講好多遍,我懶得講了,干脆直接打完了事。而且你那時候心理年齡還不到五歲,跟你講道理實在太費勁了。”
我不甘心,又追問道:“那為什么我再長大一點兒,你還是不跟我講道理?”
我娘說:“你再長大一點兒,一打你,你自己就明白道理了呀,我還費那個勁干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跟女人實在是沒什么道理可講。
沒想到我娘居然很興奮地開始回憶說:“哎呀,其實你小時候還是挺乖的,就竄來竄去的,不打你你都不消停一會兒。不過你有兩個優點:第一個是記吃不記打,打完你給把瓜子就哄好了;第二個是,打你兩下你就哭著喊著‘媽媽,我再也不敢了’,看你的樣我打起來也沒啥意思,所以你不會挨太重的打。”
我說:“這兩個聽起來怎么都不是優點呢?可是我明明記得,有時候我認了你也接著打啊!”
我娘說:“有嗎?”
我說:“當然有啊!就是每次你帶我到××阿姨家跟××玩,我們倆老愛打架,這時候××阿姨跟你就會沖出來,把我們倆拉開分別揍,每次你打我都打得特別狠!”
我娘說:“哦,這個你就得怪××了,因為他實在是嘴太硬了,打死都不認錯。一般你屁滾尿流的時候人家都還沒掉眼淚呢,你說人家那邊還在打,我在旁邊干看著也不好吧,那只能接著打呀,不然場面多尷尬啊。”
我說:“那你做做樣子就行了,打那么認真干嗎?!”
我娘說:“哎呀,你看人家××阿姨打得那么認真,我也不好意思出工不出力啊,再說人都有攀比心理嘛,不知不覺就被你××阿姨的氣勢給感染了。要說××是真耐打啊,每次等她打完我都打累了,你××阿姨還氣得不行,跟我說:‘你看這個娃,骨頭怎么這么硬?他如果生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倒是一個干革命的料。’”
我說:“那你怎么說?”
我娘說:“我就說孩子有骨氣是好事兒啊,哪像我們家的楊洋軟骨頭,如果生在那時候,肯定當漢奸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定要選擇好打架對手,不然身體受到摧殘的同時,人格還要受到侮辱。
我娘接著說:“想想你小時候還真是沒少挨打啊,你十歲的時候,有一天我忘了為啥打了你一頓,你一個人坐在床上哭了半個小時,然后說:‘我一天要挨三頓打,現在長到十歲,挨的打都超過一萬頓了。嗚嗚嗚……’”
我說:“這件事我有印象……現在想起來我也很可憐啊!”
我娘說:“是啊,我聽著也很心疼啊,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問題啊,這樣會不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呢。反正當時我下定決心,以后再也不打你了。”
我說:“可是我記得你從那以后還是經常打我啊……”
我娘說:“是啊,因為過了半個小時你還在哭,實在太煩人了,打一頓你就閉嘴了。我覺得還是這個方法最簡單有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女人都是善變的。
我娘說:“你看雖然我一直打你,但其實都是小打小鬧,你真正挨過最重的一頓打,其實是你爸打的。”
我說:“是嗎?我記得我爸沒怎么打過我啊,你打我時,他還攔著呢。”
我娘說:“對呀,平時你爸是不打你的,但是那次沒打死你就算輕的了。”
我說:“是怎么回事兒?”
我娘說:“那時候你上一年級,半夜家里停電了,你爸出去借保險絲,我在家里瞇了一會兒,然后就聽見你爸一聲怪叫,我起來就看見,你被你爸一腳從門口踹到沙發上了。”
我說:“為什么?”
我娘說:“因為你閑著沒事兒,跑到大門后面躲了十分鐘。你的膽子也真大,外面那么黑你也不害怕。你爸哼著小曲回來的時候,你跳出去嚇了他一跳……你爸說他一輩子都沒跳過那么高……”
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熊孩子”挨打是有其必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