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身謀則愚,為天下謀則智-人與社會
如果說《論語》之類的經典是釀造精致的陳年老酒,啜一口,飲下的是一種品位和格調,那么,《鬼谷子》則是采自深山的礦泉水,灌一口,喝下的是一種解渴的酣暢。
《鬼谷子》不作道德的說教。它論述策略術數,教授辯論技巧,堪稱智謀大典。南宋學者高似孫曾經評價道:“其智謀,其術數,其變譎,其詞談,蓋出于戰國諸人之表。”所以,雖然時過境遷,《鬼谷子》卻是我案頭一直未被撤換的讀物,我看重的是它的智謀。
托爾斯泰說:“沒有智慧的頭腦,就象沒有蠟燭的燈籠。”我猜想鬼谷先生或許是認識到了智謀之于人類的重要,遂作《鬼谷子》專論智謀。相比重于道德教化之經典,《鬼谷子》研究智謀,似乎更接地氣,更易學以致用,立竿見影。
且不說蘇秦和張儀師從于鬼谷先生,游說諸侯,或合縱,或連橫,出將入相,各得其所,單說現代的松下幸之助吧。他在研讀《鬼谷子》時,有感于這一句:“故觀蜎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意思是說不要放過任何小事,即使小飛蟲和小爬蟲的活動,都可能蘊藏有價值的信息。從此,只要有機會,他都會與員工、朋友或路人閑聊幾句,從閑聊中獲取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據說松下公司后來許多新鮮的構想,其實都是他在與人閑聊中所“談來的”,《鬼谷子》一個小智謀幫他在競爭中占得了先機。
然而,《鬼谷子》自誕生以來,贊譽者多,而貶斥者亦不乏其人。唐代柳宗元論它為“妄言亂世”;宋代王應麟損它為“妾婦之道”;明代宋濂罵它為“蛇鼠之智”;清代盧文紹貶它為“小人之書”。何至于此?皆因《鬼谷子》作為智謀實操手冊,往往被小人所濫用: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爭權奪利,故而為人詬病。
所以,讀《鬼谷子》這樣的經典,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立場才行。北宋策論家蘇洵曾說:“為一身謀則愚,而為天下謀則智。”講的是站位問題,他把站位看成是愚與智的分水嶺。站位高,境界則高,是為智;站位低,境界則低,是為愚。當然,社會競爭激烈,一個人要安身立命,讀鬼谷,習智謀,肯定不能真如蘇洵所言,完全排斥“為一身謀”,但是,也不可站位太低,變成耍弄陰謀的小人。這個度的把握在于一條:損公肥私之智謀當去,公私雙贏之智謀可行。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個人若能“為天下謀”則更好,當屬上層的境界。如今,中國經濟騰飛,和平崛起,某些國家心懷叵測,意欲對我國形成圍堵,如果能研習《鬼谷子》,為國而謀,“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則為讀經典、用經典之大智者,堪稱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