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曖昧學-流行·視覺
在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一本正經地告訴了Penny一個他打算帶進棺材的秘密:“不久前,YouTube更改了用戶界面,本來是用星級來評價視頻,卻改成了點贊,我告訴人們我無所謂,但其實我很介意。”這個段子把YouTube黑了一把。
對此,YouTube給出的官方解釋是,在評星機制下,大多數人會點擊1分或5分,2分、3分、4分遭受極大冷落。YouTube發現,大多數人都不是Sheldon,他們只需要情緒化的態度,而非理性、客觀、邏輯的分析。
點贊已經逐漸跟理智無關。“喜歡”的本義早已枝杈蔓延,衍生出“朕已閱”、“嗨,你好”、“支持”、“調侃悲傷”等各類曖昧意味。
嘿,我正關注你,點個贊唄
2009年,Facebook引入點贊。不需要思考,也不用敲鍵盤,只要手指輕輕一擊。一個數據顯示,超過52%的90后青少年點擊了一次以上的贊。微信朋友圈興起后,點贊也大行其道。
知乎上一個關于“點贊黨心態”的問題,有人歸納總結了以下幾種原因:1。心地太善良,很難對朋友的新裝修或新旅行視而不見,表示下“朕已閱”。2。好久不見,無話可說,但我還在關注你,不用回復了。3。確實說得不錯。
數據分析專家MoiraBurke在《大西洋月刊》中撰文寫道:這種懶惰式的點贊按鈕,帶給人們的滿足感不如組合式的溝通方式:點贊加評論。擅長用組合溝通的人,能夠有效地減少孤獨感。相反,只喜歡點贊的人,孤獨感并無減少。
“贊”還有更加普遍的運用方式,那就是在別人談論什么的時候,跟風表達自己的贊賞。點贊的按鈕成了證明你自己存在的通行證。看到某位朋友的照片下一群朋友在點贊,你也忍不住點一個,以便提醒大家,你也是這個圈子里的活躍分子,這種感覺真的好嗎?一位女性表示,一旦有領導在朋友圈發狀態,下面點贊的都是同事,“我不想讓人覺得自己不合群”,這個小圈子讓她崩潰。
“希望自己獲得關注”雖然是人的天性,每一次點贊都意味著有一個真實的人在背后關注,但“關注”僅僅是淺層次的情感交流。當你過生日的時候,你希望收獲一堆贊,還是希望別人認真的寫幾句話,表達祝福?
點贊引發嫉妒
假期出游,你往朋友圈里發照片,然后每隔五分鐘,你就會去刷刷點贊數。
人們總是希望在社交平臺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研究證明,自卑者和高度自戀者每天在Facebook上逗留1小時以上。“如果我們只是想變得快樂,很容易。但我們想比別人更快樂,這很難。因為我們總是以為別人比我們快樂。”顯然,網絡社交世界讓孟德斯鳩描述的這個趨勢更加嚴重。有研究表明,用戶們會比較自己和好友的照片究竟各獲得多少個“贊”,點贊現象也成了引發嫉妒心理的原因之一。
不能怪朋友發的都是炫耀帖,因為真正的悲傷太難跟人分享。你能回想起在朋友圈看過真正的黑暗心理嗎?朋友圈里的大多的“悲傷”,都離生老病死遠著呢,而是既微小又自我調侃,諸如:“我的手機第三次掉進馬桶里了”,“胖到被誤會成懷孕,阿姨給讓座了”,“編輯催稿了,一個字都沒動”……
就算是真正的“悲慘事故”,比如王菲的離婚宣言——“這一世,夫妻緣盡至此,我還好,你也保重”,多數粉絲支持的也是女神的淡定氣場。
有評論者稱,Facebook永遠都不可能做的事情,就是推出“踩”的功能。墻內外都一樣,在最大眾的社交平臺上,輿論導向一定要積極向上。
“贊”一字在社交網絡中使用的頻率非常之高,特別是網友看見別人的帖子想評論又無話可說的時候,于是只能用這一字歸納態度上的所有含混不清與曖昧。
毫無違和感,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