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關系辦大事-成長視窗
中國人比較講究人脈,并認定人脈能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提供幫助。而關于人脈如何起作用的研究,最早卻是由一個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提出來的。
1974年,格蘭諾維特采訪了波士頓郊區幾百名職場人士,詳細了解他們的就業經歷。研究發現:
56%的被采訪者是通過個人關系謀得工作的;18。8%的人是利用正規渠道——招聘廣告、獵頭公司找到工作的;大約20%的被采訪者是自己直接去申請職位的。
更為關鍵的是,格蘭諾維特發現這些人利用的個人關系大多數屬于“微弱關系”。那些利用個人關系找工作的人中,只有16。7%與自己的求助者(如果此人是自己的好友)經常來往;有55。3%的人只不過是偶爾見到求助者;還有約28%的人很少見到幫自己牽線的人。
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未能通過關系緊密的親朋介紹找到工作,而是靠交情甚淺的人找到了新工作。
這是為什么呢?
自己身邊的親戚、同學、朋友、同事等關系,在自己的關系網中,屬于強關系,能帶來特別直接的指導與幫助;而另外一些人,與自己大多關系較淺,甚至并不直接認識,只是因為某個職業或圈子的關系,才走在一起,甚至很多時候,圈子里面的人是通過虛擬的空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這類人屬于自己關系網中的弱關系,也即中國人常說的人脈。
弱關系的幫助雖然有效性會比較小,但數量較大,因而,聚合的作用常常超過強關系。
比如,某人有5個—10個好友,這些人是他的強關系,由于經常一起交流,從他們那里會得到很多直接有效的幫助。但強關系圈子中的人因人數較少,信息來源也較少,往往不能提供與當事人需求正好匹配的信息,也就導致了他不能獲得有效的幫助。
但當事人的同行業圈子,則可能有幾百甚至幾千人。從同行業的圈子中,可以找到有關工作問題的有效答案,從而幫助解決工作中的難題,提升職業技能與職業價值,也可以共同探討本行業、本崗位的職業之路,相互借鑒,相互學習。
還有其他的弱關系,比如論壇、QQ群、新浪微博的粉絲群等等,可能人數更多。
當他向這些人提出一個難題求解的時候,可能會得到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回復,有些回復還是遠程的,是從更資深、更專業的人那里得到的。從這些問題的回復與討論中,他能得到更多的有效信息,開闊思路,解決問題。
弱關系理論是SNS社區網絡的基礎,社區網絡借助互聯網的發展也印證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所以說,注重人脈已經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走遍世界都需要借助弱關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