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悠悠-中國新傳說
一
探花嶺位于鳳凰山深處,幾百戶人家散布在山坡之上、古樹之間。據記載,探花嶺的首代居民是明末一位劉姓探花,他為躲避戰亂禍患,率家人仆從遷至深山,造屋墾田,繁衍生息。其后不斷有外姓遷來,逐漸形成村落,外人逐稱之為探花嶺。
因探花嶺山高路遠,交通不便,解放后,政府曾數次動員村民遷至山外居住。但故土難離,大多數村民選擇堅守在大山深處,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自然,窮是難免的,上面每次扶貧,探花嶺都當仁不讓成為重點。
這天中午,村主任劉德海接到鄉里通知,說省城一位姓趙的大老板要到探花嶺慰問扶貧,可能會捐一大筆錢。劉德海大喜,忙通知村民出門灑水掃街,夾道歡迎。
下午兩點,趙老板在鄉長的陪同下,出現在村口。劉德海手一揮,立刻,自半山腰處傳來“當——當——”的鐘聲。
趙老板面露驚訝之色,循聲看去,只見半山腰一棵蒼天古樹之上,懸掛著一口巨大的銅鐘。渾厚、悅耳的聲音在山谷間回蕩,一共響了18下,回聲悠揚,久久不散。
鄉長頗有些嫉妒地解釋說:“趙老板,這是探花嶺迎接貴客的方式,敲鐘18響,那是最高禮節了,當年我第一次來到探花嶺,只敲了9響呢。”
趙老板顯然很中意這種迎客方式,他看著村民們一張張熱情、樸實的臉,雙手合十,連連說:“謝謝,謝謝大家!”
歡迎儀式之后,劉德海陪著趙老板在村里轉了一圈,最后來到半山腰那棵參天的銀杏樹下。這棵銀杏已有四五百年的樹齡,遮天蔽日,其畔有三間破敗不堪的老房,房內散坐著十幾個孩子,正在朗聲讀書。
劉德海介紹,這里以前是一座由村人集資修建的寺廟,曾住有僧人,晨鐘暮鼓,香火頗旺。不過最后一位主持被日寇所殺后,此廟就敗落下來。解放后,政府出錢修葺,改建成探花嶺小學,一直用到現在。
趙老板看著簡陋的教室以及教室里殘破的桌椅板凳,當場做出決定,表示要捐資在此重建一所小學。
劉德海又驚又喜,又有些不敢相信,這可不是一筆小錢啊。趙老板二話不說,當即開出一張支票,遞給劉德海,說先捐30萬,不夠的話我再加。
鄉長見劉德海捧著支票發愣,忙伸手捅了他一下:“還不趕快謝謝趙老板!”
劉德海這才相信是真的,搓著手語無倫次:“這、這……趙老板,您太慷慨了,花您這么多錢,讓我們該咋感謝您啊……”
還沒等趙老板說話,鄉長笑道:“老劉啊,趙老板可是開大公司的,做善事都是百萬成千萬地捐,這點錢毛毛雨啊。”
劉德海卻認真地說:“錢再多也是一分一厘辛辛苦苦賺的呀,我們可不能白受人恩惠,一定要表示一下感謝。”
鄉長眼珠子一轉,說:“有了,趙老板喜歡收藏舊玩意兒,你祖上是探花,做過大官,肯定傳下不少瓶瓶罐罐,你去拿一件送給趙老板留作紀念不就行了嗎?”
劉德海搖頭,說這都幾百年了,祖上留下的東西早就損壞了,哪能留到現在?即便有,這些年也早被進山的文物販子給買走了,去哪里找這玩意兒啊?
趙老板聞聽,伸手指了指樹上的銅鐘,開玩笑道:“我看這口銅鐘倒是件文物,可惜太沉了,我拿不動。大叔,這鐘有幾百年歷史了吧?”
劉德海說:“那是,具體多少年我不知道,反正我聽我爺爺說,他小時候這鐘就掛在這里,當年打鬼子的時候,這口鐘還立過功呢。你看,鐘面坑坑洼洼,那就是鬼子用機槍打的。”
趙老板饒有興趣地問:“那你文案,它是怎么立功的?”
劉德海當即繪聲繪色地講了一段往事:抗日的時候,因為探花嶺地處深山,日寇鐵蹄難至,相對安全,當時就成了抗日聯軍的大后方,國共雙方的傷病員都在村里駐扎休養過。有一天夜里,鬼子接到情報,得知有一位國民黨高級軍官在探花嶺養傷,一隊鬼子就由漢奸引路,翻山越嶺悄悄靠近了探花嶺。幸虧走到此處時,被廟里的主持智能法師發現。智能法師見情況危急,轟然敲響了大鐘示警,傷病員和鄉親們聽到鐘聲后迅速轉移,這才避免一場大禍。鬼子惱怒之下,不但殺了智能法師,還把一股邪火發泄到這口大鐘上,架起機槍沖著大鐘就是一陣掃射,要不是因為掛得太高夠不著,這口鐘就被他們摘下來給砸了。
趙老板翹首看著銅鐘上的斑斑彈痕,感嘆說:“看來這口鐘真是你們探花嶺的寶貝啊,你們可要好好保護。”
劉德海慷慨地說:“趙老板如果喜歡它,盡管帶走好了。”
趙老板心中暗笑,心說這樣的古鐘并不稀奇罕見,即便真是文物,也不值多少錢,看這重量,沒有三百斤也有二百斤,千里迢迢運這口鐘回省城,還不夠運費的呢。但此話不好直說,當即一本正經地道:“這可萬萬使不得。我剛才是開玩笑,君子不奪人所好,這口鐘還是掛在這里好,將來新學校建好,讓它繼續為孩子們服務,敲鐘上下課。”
二
趙老板回到省城后,忙于公司事務,很快就把這件事忘到腦后。
其實趙老板并非大富豪。他做的是服裝生意,產品主要是出口,辛苦經營多年才把公司做成了規模。經濟危機后,他也走了霉運,海外訂單寥寥無幾,生意一落千丈,公司舉步維艱。趙老板把這一切歸咎于自己運氣不好,這次他之所以慷慨解囊出資行善,乃是受人指點,說不破不立,有付出才能有回報,行善積德才能改變霉運。
但一切還是未能如他所愿。
自探花嶺回來后,他的生意不但不見起色,屋漏偏逢連夜雨,不久后,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燒掉了他的一個制衣車間,也燒掉了他最后的一線希望。如果再融不到資金,等待他的,只有破產一條路了。
趙老板焦頭爛額,當年生意火爆的時候,客戶盈門,他是應接不暇。如今也是人氣旺盛,他卻躲避不及了,因為來的都是追債討賬的。
距離上次去探花嶺大約半年,這天下午,趙老板剛打發走一個債主,還沒等喘口氣,秘書慌慌張張又來報告,說公司門口又來了幾個人,點名說要找您。趙老板說你就說我不在,千萬別讓他們進來。然后趕緊跑到隔壁房間躲了起來。
過了一陣,他聽到外面沒什么動靜,債主并沒有闖進來,就打電話給秘書,問人走了沒有。秘書說沒走,在門口守株待兔呢。
趙老板心想,這幾個討債的倒挺文明禮貌的,就走到窗戶前,將窗簾拉開一條縫,向大門口方向看去。只見門口停著一輛拖拉機,車斗里坐著幾個農民打扮的漢子,中間還有一個挺大的木箱。
他心中狐疑,這幾個人他并不認識,不像是討債的,找自己干什么呢?就在這時,一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出現在他的視線中。他心中一動,覺得似曾相識,仔細一想,猛地記起來,這老頭是探花嶺的村主任劉德海。他松了一口氣,隨即心又提起來,因為他想起來自己在探花嶺的承諾,說錢不夠的話自己會再捐,難道他是來要錢的?
他略一猶豫,喊來秘書,讓她出去把老漢領進來。
片刻后,劉德海隨秘書走進趙老板的辦公室,看到趙老板后,好奇地問:“趙老板,剛才那閨女說你不在,你啥時候回來了?我咋沒看見?”
趙老板裝作沒聽見,拉開抽屜,拿出一沓鈔票放在桌子上,約摸四五千塊錢,然后說:“大叔,是不是蓋學校的錢不夠了?實在不好意思,我現在手頭也有點緊,這點錢你先拿去用吧。”
劉德海忙擺手,連聲說:“不用、不用,上次那30萬已經足夠,學校的房子已經蓋好。”
趙老板奇怪地問:“那你來找我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