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過馬路”教育-新知探索
在德國,幼兒園與小學都要進行“過馬路”的教育,臨近畢業,還要強化訓練,作為畢業的一項重要文明與禮儀素質。
幼兒園階段,老師會經常在教室或操場設置“斑馬線”和“紅綠燈”,反復演練如何正確地“過馬路”,直至一個差錯都沒有,人人都會“過馬路”。幼兒園畢業即將升入小學之際,學校會先在操場進行大規模演練,之后,再由交警領著到“實戰”現場,面對真正的斑馬線和紅綠燈,真正地開始過馬路的訓練,只有人人過關,才能畢業。
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一年內,交警并沒有就此完成任務,還要時不時地到學校去檢查已是一年級新生的他們,領著他們一起過馬路,看紅綠燈,走斑馬線,進一步糾正他們過馬路的偏差,鞏固他們過馬路的規范。
小學畢業時,孩子們過馬路的考查將升級為騎自行車。這項任務由老師和交警配合完成,到馬路上進行實地騎行訓練,涉及超車、轉向、紅綠燈前停與行、斑馬線前避讓行人等。訓練往往要經過多次反復,直至每個學生都熟練于心,成為習慣。
如今,去德國你會發現,德國式的過馬路是最安全的,哪怕是在深更半夜,行人也會遵守紅綠燈的指令,走著斑馬線,絕不會因為夜里車少人稀而“靈活”過馬路。
德國人把他們這種從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過馬路”教育稱為“務實”教育,說“務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它不僅關系到文明與禮儀,更關乎到生命。如果連生命都常常受到交通安全的威脅,還談什么知識教育呢?
德國的這種“務實”教育確實值得我們借鑒。如果我們的“過馬路”也能從幼兒園與小學的娃娃們抓起,也就不會有今天久治不愈的“中國式過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