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花燭夜的“囍”字是如何來的-3分鐘典藏故事
在人們的印象中,王安石不僅刻板無趣,還是一個書呆子。其實,王安石有時候還是蠻有趣的一個人,比如他在洞房花燭夜做的事,就不是一般人干得出來的。
事情得從他23歲那年講起。那一年他赴京趕考,來到一個名叫馬家鎮的地方,時值傍晚時分,該暫時停下長途跋涉的腳步,住店吃飯了。
晚飯后他信步走到街上,打算來個飯后百步走。但見不遠的前方燈火輝煌,比白天還亮。原來不知不覺間,他已來到一大戶人家門前,但見大門前燈火通明,高懸著一盞制作精美的走馬燈,燈下站著一位50歲左右的老人。老人神態瀟灑,氣度不凡,與眾人交談著什么。
王安石見這走馬燈有趣,便想走近細看,上前作了一個揖:“這位老人家您好,晚生這廂有禮了。貴府的寶燈,可以讓我看看嗎?”老人見他看起來像喝了點兒墨水的樣子,便回了半個禮,其實不想搭理他。旁邊的人不想讓他難堪,就說我們員外今天高興,擺下走馬燈征聯,你也許可以試一下。王安石用衣袖揩了揩眼睛,抬頭仔細一看,燈中果然閃出一個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話說這個上聯,乍看平淡無奇,實則平中見奇,居然把才高八斗的王安石難住了。為什么說平中見奇呢?奇就奇在三個“馬”字和三個“燈”字,既有重字格又有連珠格,下聯也應該這么對,才符合要求。平時對自己的文化水平頗為自負的王安石,想了半天都沒想出合適的下聯,暗暗佩服出聯者的巧妙,情不自禁地叫道:“好對!好對!”
旁邊一個看熱鬧的聽見了,斜了王安石一眼,說:“既然好對,那你對呀。”王安石說:“我可沒說好對,我是說好對……”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這個走馬燈上的上聯,在王安石到來前兩天就掛出來了,這個姓馬的員外,也接待了不少應征者,但沒有一個滿意的。有的雖然勉強對出來了,可是拿給馬小姐一看——這什么水平啊,垃圾一個!此時此刻,馬員外見這年輕人雖未對出下聯,卻連連叫好,便看了他一眼,說:“老夫這個上聯不限時日,你什么時候想好了,就什么時候來對,永遠有效。”
回到旅館,王安石幾乎徹夜未眠,整個晚上都在想這個下聯。只可惜考期臨近,容不得他耽誤時間,畢竟前途更要緊。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急匆匆上路了。
對博學多聞、才思敏捷的王安石來說,這樣的考試不過是毛毛雨,他筆走龍蛇,一揮而就,交了個頭卷。他的快捷把主考大人驚呆了——老夫監考了這么多年,從來沒遇到過這么好的字,這么好的文章!馬上傳他來面試。
既然是主考官,當然不是吃素的,他指著廳前迎風飄揚的飛虎旗說:“老夫出一下聯,你來對上聯。”
一般人出聯都是出上聯,讓人對下聯,這個主考官卻獨辟蹊徑,出個下聯讓人對上聯。他出的下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此聯用了三個“旗”字和三個“虎”字,既用了重字格,又用了連珠格。王安石立時想起了那半副“走馬聯”,心中大喜,脫口而出:“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主考大人見王安石不假思索便出口成章,對得又快又好,再一次被驚呆了——今年的魁首,就是這位奇才了!
考試結束,王安石離京返鄉,想起走馬燈給他帶來的好運,打算去感謝一下。他特意來到馬員外家,剛到門口,管家就把他認了出來,請他進了宅院。坐下沒多久,馬員外就問他下聯想好了沒有,王安石說好了好了,邊說邊寫了出來:“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
馬員外是有文化的人,一見就知道是“好對”,立即決定把女兒許配給他,擇個吉日,就在這里完婚。
原來這個上聯,是馬員外的女兒出的——哪個對出讓小姐滿意的下聯,小姐就嫁給他!
成親那天,馬府上下喜氣洋洋,鑼鼓喧天。正當新郎新娘拜天地時,報信的來了:“王大人金榜題名,明日請赴瓊林宴!”
所謂“瓊林宴”,指專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
喜上加喜,馬員外笑得合不攏嘴,當即重開酒宴。面對雙喜臨門,王安石帶著三分醉意,不由自主地要表現一下,就揮毫在紅紙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囍”字,讓人貼在門上,并隨口吟道:“巧對聯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
然后他趕緊來到洞房。不是擔心新娘子等急了,而是生怕新娘子不知道他有多厲害。他掀開新娘子的蓋頭,帶著醉意說:“娘子,相公我剛才……”新娘子說:“你別說了,我已經知道了,你表現得倒是不錯,但你離開古人而杜撰,怕是要遭人非議。”王安石大笑:“古無今有,古錯我改,世道哪有不變不動的道理,否則這世界就沒有進步了嘛……”
他沒想到,新娘子居然一語成讖,若干年后,他變法失敗,朝廷上下群起而攻之,給他羅織了數以百計的罪名,其中有一條就是“自比倉頡,妄造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