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定位-成長視窗
畫家葉淺予80歲生日自寫壽屏分發鄉人,云:“總結我的一生,有人指出謹慎處是儒家,豁達處是道家,而我的靈魂深處是俗家。所謂俗家,乃貌似清高,實則利己。”敢于說自己是一肚子“利己”、“世俗”,毫無卓然建樹的地地道道的“俗家”,是需要一定膽識的。
魯迅的弟子李霽野讀完其恩師回憶性散文杰作《朝花夕拾》后,以為先生生活經驗豐富,建議適時寫一部自傳時,魯迅立即回信闡述自己的觀點:“我是不寫自傳也不熱心于別人給我作傳的,因為一生太平凡,倘使這樣的也可作傳,那么,中國一下子可以有四萬萬部傳記,真將塞破圖書館。我有許多小小的想頭和言語,時時隨風而逝,固然似乎可惜,但其實,亦不過小事情而已。”讀著這樣的信,不由不讓人想,像魯迅這樣的人,就是他的“論敵”也不得不承認他是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總結自己一生,竟以“太平凡”、“小事情”概括,不是在公共場合的“作秀”,而是跟自己的學生吐露肺腑之言,那么從容、真切、平靜,真個令人肅然起敬。
立德、立功、立言是得講究“份兒”的。沒到那“份兒”上,硬要擺出不可一世的形象來,反倒“掉份兒”、“跌價兒”。有好些事是求之不得的,你扯著嗓子聲嘶力竭般叫嚷,人家就是不買你的賬,奈之何!
吾生常顯張狂狀,沒寫出一兩篇像樣的東西,即已造出顯赫輝煌“名片”,涵蓋一切溢美之詞,給人的感覺是比著名還著名,比偉大還偉大,了不得啦,神仙下凡了,巨星出現了。這類現象層出不窮,令人不屑。實際腿腳相當稚嫩,基本功還沒有練好,還只能在柵籬、茅檐間盤桓。鯤鵬就是鯤鵬,燕雀就是燕雀。人家老舍都說自己是個“寫家”,孫犁只說自己是個年輕作者可以跨過去的“低欄”,巴金向來不承認自己是“文學家”,只是個普普通通的“作家”,你還有什么可炫耀的!貌似騰飛九萬里小視天下,不過如數以萬計的游者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跡一樣平庸。刻在石頭上大喊“我多偉大”想不朽者,由于缺少功力和底蘊,甚至道德、情操和人品,終沒能烙印在人的心坎上,怎么咋呼也是白搭。“滿招損,謙受益”,這個道理還是應該記取的。
作家靠作品說話,不要依賴非文學的手段獵取聲名。不要怕被人遺忘,不要怕受到冷落,不要做“九斤老太”,自封空前絕后,亂了方寸以致錯了位。耐得寂寞,耐得獨處。把一切都看得淡淡的,諸如名利地位之類。魯迅希望自己死后要盡快埋掉,盡快讓人忘掉。奢求與實際往往有遙遠的距離。
實事求是給自己定位,安然、泰然、淡然地對待自己的一切,失意莫悲觀沮喪,得意莫忘形失態,是成熟的標志,自信的標志,有希望的標志。
古希臘哲人的聲音,迄今還讓人振聾發聵,這便是:要認識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