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的意義-社會
陰歷二月十五,是櫻花生日。
生日那天,揭開小雨透明的塑料布,突然間,天地放晴了。
其實,生日前,櫻花就開始準(zhǔn)備。所有的花樹,都已排好隊伍,準(zhǔn)備好粉紅的頭巾,粉紅的腰帶,像迎接解放大軍的腰鼓隊,但鼓沒有鳴響,綢帶不能飛起來,沒有櫻花前線指揮部的發(fā)令槍,誰也不準(zhǔn)穿背后包里的花衣裳。
黎明來了,發(fā)令槍響了,京都從南禪寺、清水寺、鴨川以及疏水流過的地方,櫻花以一種爆破手的力量爆破出火山的顏色。
櫻花開了——
寺院向陽的石階旁,映著大雄寶殿高翹的飛檐,帶著佛國的莊嚴(yán),一朵、兩朵,一枝、兩枝——報紙、雜志、電臺、電視,爭相播報櫻花開放的消息,及時播報由北向南移動的“櫻花前線”。
照片上的櫻花,在陽光下燦爛著。旁邊是一把霞光艷艷的大紅傘,傘旁站著一個穿和服的女子,那種和諧的搭配,鮮艷的色彩,真像仙女下凡。
自從圣德太子把首都從奈良遷到京都,櫻花就成了日本的國花;京都,成了櫻花的首都;賞花,成了帝王、僧侶、平民百姓傳統(tǒng)的愛好。
當(dāng)櫻花滿開,花訊像潮水般涌過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打開窗子,在曬被子的時候,接納花光。然后傾城出動,舉國若狂,人人同唱櫻花歌。
此時,京都成了櫻花的海洋,鳥從樹上飛起,翅膀會振落花瓣;人在樹下走過,肩會撞落花瓣。觀光的、旅游的、賞花的、攜壺的、背照相機(jī)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情。
此時,花下的人最多;花下行人中,女人比男人多;女人中,穿和服的女子,比不穿和服的女子多;穿和服的女子,京都比東京多。
此時,千萬不能起風(fēng),一起風(fēng),櫻花便漫天飛舞,把京都的天空染紅了,把游人的衣服染紅了,連空氣都變成粉紅色;歸來,身上有香氣,頭巾上有花瓣。
與櫻花同行的是酒,是歌,是醉,是縱情的享受。
掩映在花樹叢中的,是一片亭臺樓閣,鴨川兩岸,三條至四條,沿河的先斗町、東岸的花問小路、祗園,都是京都著名的繁華旖麗之地。佳人三千,如鶯比鄰,香巢愛窩,燈紅酒綠。在這片花潮、人潮、燈潮之中,臨樓可以吹簫,臥醉可以聽鼓:路邊賞花,樓上把盞,閣中窺人,未飲先醉——這種人人都盡情享樂的景象,令我驚訝。
平時,我只看到行走匆匆的日本人,無暇旁顧的日本人,埋頭苦干的日本人,看到在東京、大阪上下班族擁擠在地鐵中,一出地鐵站就像瀑布出了大峽谷,奔涌向各個公司、企業(yè),在城市殘冬的苦澀中,甚至不去盼望,不去關(guān)心,櫻花的部隊,何日可以到達(dá)大阪?到達(dá)神戶?到達(dá)京都?解放這殘冬灰黯的天空?
也許,日本人平時的生活過于壓抑。因此,他們不能沒有櫻花,沒有酒,沒有愛。沒有櫻花,都市族群很容易忘了四季;沒有酒,上班族成了埋頭苦干的機(jī)器人。
我看到,東京的上野公園,日本人和日本公司為在櫻花樹下鋪塑料布,劃分賞花地盤而爭得臉紅脖子粗,甚至不惜動武,出動警察干預(yù)的情況。
能認(rèn)真負(fù)責(zé),一絲不茍,默默地工作,忍受痛苦,過節(jié)儉的生活;也能呼朋喚友,攜壺高歌,縱情狂歡;舞在花下,醉在花下,享受在花下,用南風(fēng)、用四月、用酒、用忘我的境界,去釀造生命的美麗。
——這就是京都,這就是日本,這就是櫻花的意義么?
異鄉(xiāng)的我,在旁觀。
覺得,有花的日子,真美;櫻花的風(fēng)景,真美;穿和服的女孩子,真美——日本的花國精神,令我感嘆良久,恨恨不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