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另一邊是另一個世界-成長
現(xiàn)在的你或剛進大學校園,或已參加過一場又一場的招聘會。然而,源自華爾街的金融海嘯,讓你開始對未來迷惘。4年后人生是什么樣?10年后世界又是何種風貌?
18歲,剛冒了青春痘沒多久,你本打算丟棄從小背膩的書包、穿膩的制服,好好享受人生。如今金融海嘯一來,全世界的國罵加起來都不足以緩解心中的彷徨。4年后有工作嗎?你做錯了什么?為何被迫承擔這一切?
18歲,有些人已走了很長的路。18歲,林語堂也剛離開福建鼓浪嶼,前往上海圣約翰大學就讀。林語堂本是福建漳州旁小村落龍溪的“土孩子”,改變他一生的,是父親從小給他的國際視野。破落的龍溪鄉(xiāng)下,有位長老教會的牧師,一直以中英文教導他的兒子,并諄告:“長大定要念世界一流大學。”林語堂自幼起即離鄉(xiāng)寄讀鼓浪嶼小學。一個動亂的中國,一個看起來毫無希望的鄉(xiāng)下孩子,他忍受了童年的孤獨,與世界悄悄連結(jié)。他的同學里有英、法、葡、西各國領事的小孩,林語堂沒為他的孩提時期留下太多紀錄,唯一惦記在心的是父親的話,大海的另一邊是另一個世界,“要念世界一流大學”。林語堂后來實踐了父親的夢想,先留美于哈佛,再留德。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華人作家,其作品《生活的藝術(shù)》連續(xù)登《紐約時報》榜首52周。嚴苛地說,他的文學造詣比不上同一時代的沈從文、魯迅、張愛玲甚至辜鴻銘,但他在世界文壇的地位遠遠超越同輩,只因他擁有的世界觀,尤其是英文書寫的能力。
18歲,霍金還在足球場上奔馳。他沒料到數(shù)年后,自己即將罹患肌肉萎縮癥。就讀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班時,他的腦神經(jīng)已開始明顯受損,一天比一天不會說話,一日比一日手腳萎縮,直至最終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怪物”。18歲時的他,及時抓緊了青春,滿街追逐女生、踢足球;他一生相信,這世界最大的謎就是“宇宙”與“女人”。往往閱讀完愛因斯坦的物理著作,左手一擱,右手就拿起王爾德的“敗德”文學,探勘那女人究竟怎么回事。
18歲,巴菲特已賣過口香糖、二手高爾夫球、爆米花……買進股票,賺了一筆又賠光了……并且當過送報生。他不喜歡勞力工作,但熱愛送報生的生涯。他擁有一條送《華盛頓郵報》的路線和兩條《時代先鋒報》的路線。每天送報前,他總是同時閱讀支持羅斯福與反對羅斯福的新聞論點,然后沿途“一個人工作,自己想通某些事”,除非那個路段“有只惡犬”。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8月,算起來他娘懷胎時正巧是1929年10月大股災前后。更倒霉的還在后頭,他11歲時某個星期天,一家人剛做完禮拜開車返家,廣播突然插播“日本襲擊珍珠港”的新聞,巴菲特知道更大的災難要來了。母親會彈管風琴,但平時只要一開口,對孩子盡是負面的攻擊性語言。巴菲特自小蒙受母親的語言羞辱,這是他長大后既需他人安慰,又冷靜無情的原因。一個沒有太多愛的孩子,對世界擁有很多夢想,但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對巴菲特而言,如果母愛都不可信賴,長大后誰又能輕易信賴?冷靜看“財報”,一切“眼見為憑”。這是“股神”童年故事,時代與家庭讓一個18歲的孩子過分早熟,但也學到了50歲的人都學不到的人生智慧。
18歲的你是健康的,而世界的經(jīng)濟是生病的;18歲的你是青春的,而現(xiàn)實世界是殘酷的。18歲,學學林語堂,愛你生長的地方,了解你受教的文化,但別被故鄉(xiāng)拴住一切,勇敢地往前走,往更大的世界探索。18歲的你,學學巴菲特,把童年的遺憾當作人生歷練,愈嘮叨的媽媽愈能歷練冷靜抗壓的投資之神。18歲的你,學學霍金,及時享受青春的美好,因為人生有太多不測,別盡苦惱華爾街發(fā)生什么事,抓住青春的尾巴,熱愛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