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情誼-熱讀
看黃裳的一篇文章,看到一個很滄桑又很溫暖的人間故事,惘然情味,縈繞心間,久久不散。
1949年4月的一天,黃裳托靳以寫信給遠方的張充和,請她寫幾個字做留念。
當年10月之后,變化很大,遠在外地的人因為種種原因,字沒有寫成。一晃30多年過去,風風雨雨,說是一場春夢,不見得了無痕跡;說是一場噩夢,又怕過于傷情。靳以早就逝去。黃裳大概也忘記了這件小事。只有張充和揣著靳以的信和一個未了的愿,就這樣度過了30多年。
1981年夏天,黃裳收到由卞之琳轉寄來的一幅長卷,寫的是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同時還附著張充和的短信:“奉上拙書一幅,想來你已忘記此事。靳以四九年的信尚在,非了此愿不可······并請你書賜一幅,作為紀念。但不要等30多年就好······
人生有多少個30多年?又有多少人能以30多年前的約定未了為念?更有多少人等得到30多年后的踐約者來臨?
一幅字,并不那么重要。可是,30多年變幻不定之后,它仍能到達黃裳手中,那就具有非凡的意義了。面對急劇的世事變化,人不自覺的從無奈中學會了淡然,對人對事已失去了“托以終身”的承諾。一幅字,蘊藏著人類的光輝:情誼與信義,并非來自遙遠的索求,而是來自人的內心。
許下一個諾言,就守它一生一世,30多年也無怨無悔,這是值得驕傲的事。
一幅長卷,雖不是文人的酬酢,卻是一卷珍貴的人間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