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生意經-社會
和朋友相約在一家日式烤肉店吃飯,到店門口的時候,不大的店面里已經坐滿了人。“攞飛”之后,店員請我們在排隊時先點單。進店幾乎剛剛坐下,我們此前下單的食物就已經被端上了桌。
我們同行四人,各自點了一份定食,每人有一個小爐子,火燒著一塊巴掌大小的石頭。伴著吱吱冒著香氣的石上烤肉,我們邊吃邊聊。沒想到,不到十分鐘就有店員過來,逐一用專用的夾子夾起每人爐上的石頭,往里面加了一塊固體酒精。爐里的火頓時大了起來,大口大口舔著石頭的底部。
覺得有些奇怪,原本爐里的火并沒有很小,更絲毫看不到酒精耗盡、爐火即將熄滅的意思,這過分殷勤的“加料”顯得有些突如其來。我們四人互相對望了一眼,很快明白其中“真諦”無外乎一個“快”字:火大了,烤肉所需的時間就少了,烤肉所需的時間少了,客人用餐的時間就短了,下一個客人就能更快進來了──我們被一種很婉轉的方式催促了,吱吱的烤肉聲仿佛在說“快食,快食”。
如果是平時,我可能會覺得受到了冒犯。但疫情之下,餐飲業遭受重創。在店鋪“偷偷摸摸”的“小心思”里,我看到的是他們掙扎求存的努力。看了一眼同伴,大家也都沒有責怪的意思,而是默契地停止了聊天,專注在眼前的食物。可能是由于“食不言”,我們將注意力更多集中在舌尖味蕾之上,烤肉似乎變得比剛才更好吃了一些。
比我們預料的早很多,晚餐不到四十五分鐘就結束了。走出餐廳才八點多,覺得今晚好像賺了一個多小時。回頭看看忙碌的店家,已經在招呼新進店的客人了。
疫情之下,揾食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