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夢-文明
幾乎所有被后世關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一般會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歷史形象是正史記載或由歷史學家研究出來的,文學形象是小說家或戲劇家創造的,民間形象則是一般民眾心目中的。
對歷史的讀法、理解和評判也有三種:歷史意見,時代意見,個人意見。站在古人立場的是歷史意見,站在今人立場的是時代意見,站在自己立場的是個人意見。
三國,便是三種形象和三種意見集中的地方。
這當然要拜羅貫中所賜。正是由于他的《三國演義》,使這段原本并不十分重要的歷史,在中華文化圈內幾乎家喻戶曉,盡管一般人知曉的并非歷史形象。
問題是:何以如此?
原因之一,是《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不低。單是創造的成語典故之多,就堪稱一絕。更重要的是,這部小說不但有價值取向,其價值觀還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被官方和民間認同,這才口耳相傳、經久不衰。
那么,《三國演義》的價值觀是什么?
忠義。
這是貫穿始終的。事實上,正如《三國演義》的傾向是尊劉貶曹,它的靈魂則是弘揚忠義。因此它的第一回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園結義。也正是由于這一精心刻意的安排,歷史變成了另一個樣子。
什么樣子呢?
袁紹與曹操的路線斗爭被淡化了,劉備與曹操的權力之爭變成了忠與奸的道德之爭;起過決定性作用的孫權黯然失色,沒那么重要的關羽則大放光彩。
關羽不太重要嗎?
是的,至少并不是至關重要。真正重要的人物,應該是改變了歷史趨勢和走向的,比如斷送東漢的董卓,率先割據的袁紹,抗衡中原的孫權。這樣看,關羽的重要性遠不如拿下荊州的呂蒙、戰勝劉備的陸遜。
然而關羽在后世受到的推崇,甚至超過了諸葛亮。他在元代即已成神,后來又成圣成佛,號稱“武圣人”和“蓋天古佛”。這顯然不是因為他的武藝,而是因為他的忠義。千里走單騎是其忠,赤壁之戰中放走曹操是其義。
關羽,是忠義的典型、旗幟和榜樣。
這同樣要拜羅貫中所賜。
事實上,關羽離開曹操時,曹操尊重他的選擇,下令不得阻攔追擊;后來在兵敗赤壁的逃亡路上,曹操也根本沒有遇到關羽。關羽的許多感人故事和英雄業績,包括“溫酒斬華雄”之類,全靠羅貫中的妙筆生花。
就連關羽的被俘投降,也被找到了正當理由:不能撇開結義的兄長、被俘的嫂嫂和受難的皇上,自己去死節。條件當然也由羅貫中代講:降漢不降曹。
這可真是漏洞百出。
什么叫“降漢不降曹”?難道劉備一伙原本是對抗大漢的,現在決定投降漢朝了?
另外兩件事情同樣也大有問題: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對曹操是不義,華容道放走曹操對劉備是不忠。
羅貫中編的這些故事和說辭,還可以相信嗎?
實際上,《三國演義》的破綻不勝枚舉,比如“三氣周瑜”就絕無可能,因為周瑜從來就沒算計過諸葛亮。何況周瑜風流儒雅、氣度非凡,豈會被別人氣死?諸葛亮光明磊落、一身正氣,又豈能在害死盟友后還出言輕佻?
沒錯,周瑜是主張防范劉備,但那是在赤壁之戰后,怎么會在戰前一再陷害諸葛亮?同樣,諸葛亮也并非奸詐小人,又怎么會幸災樂禍地說“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樣的品位和格局,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難怪胡適先生要斥之為“陋儒”。
世間有此陋儒不足為奇,奇怪的是國人并無質疑反而津津樂道。這又是為什么?
為了圓夢。
彼時的中國人,其實是一直有夢的。第一是回到部落時代;第二,是回到邦國時代。這兩個夢都實現不了,就開始做“治世夢”。
治世夢也包括三個內容。首先是希望有一個仁慈而明智的好皇帝,這就是“圣君夢”。其次是希望各級官員清正廉潔,這就是“清官夢”。如果圣君和清官都指望不上,則希望有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就是“俠客夢”。
圣君、清官、俠客,是中國人的千年夢。
這三個夢,羅貫中都幫我們圓了。圣君就是劉備,清官就是諸葛亮,俠客或俠士就是關羽和張飛。三個夢三個代表人物,都在劉備集團,尊劉貶曹豈能不大快人心?
至于歷史的真相,則無人關注。
事實上,《三國演義》創造的文學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民間,之后又在民間廣泛流傳。兩股力量的齊心協力,使這段歷史與它的本來面目漸行漸遠。
這并不奇怪。畢竟,治世是萬眾之向往,忠義乃核心之價值。然而忠義作為核心價值,又十分可疑。
比如張遼要對曹操盡忠,便只好對關羽不義,將關羽要走的意思如實匯報。關羽要對曹操行義,也只好對劉備不忠。要知道,他殺袁紹的大將顏良時,劉備可正在袁紹那里寄人籬下。
然而不殺顏良,就無法報答曹操的大恩大德,也就不能問心無愧地回到劉備身邊,關羽豈非兩難?
好在關羽獲得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我們唯一無法弄清的是:為什么關羽的依曹、反曹、降曹、別曹、放曹都是忠義,換成呂布就是不義?
可惜無人回答,也沒人問。
弘揚忠義的《三國演義》則走了麥城:代表明君夢的劉備“長厚而似偽”;代表清官夢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代表俠客夢的關羽既投降了敵人,又放走了敵人。
羅貫中先生想過這些嗎?
也許沒有。因為他表達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