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二十年守護“希望的麥田”-人生
眼前是一排低矮的瓦房,好多窗戶沒有玻璃,冷風從這些空洞向室內猛灌。一張張搖晃的舊課桌,沒了抽屜,黑板因為油漆脫落而變得斑駁。沒有操場,只有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世紀之交,身邊好友勸孫浩出去闖蕩。臨走前,他正巧路過以前的母校,順便進去走走。
他心疼地望著眼前的這一切,撕掉了手中的火車票。
當地交通閉塞,獲取資料非常困難。無奈之下,他只好求助于校長。校長專程去外地買回來一本參考書。這本大部頭書籍,不知道被他翻了多少遍。就連干農活休息時,他也不忘拿出來翻一翻。
光有理論知識還不夠,他跑到其他老師的課堂上汲取營養。當同人走上講臺,倏然發現課堂的最后一排坐著一個成年人。有的老師不肯讓他旁聽自己的課程,孫浩被“請”出教室,他不想這么離開,趴在窗沿下偷聽別人講課。
農村孩子的基礎薄弱,又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孫浩根據孩子們的實際情況,適當在課本基礎上降低學習難度。預習、復習、提問、總結,每個環節他都親自示范。課堂上,孫浩鼓勵學生們舉手發言。在他的鼓勵下,孩子們不再那么悶聲不響,課堂氣氛明顯活躍起來。
除了傳道解惑授業,孫浩在生活上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冬天到了,教室內沒有任何取暖設備,孩子們的小臉蛋凍得通紅,手上被凍出一道道口子。孫浩在下課時弄來熱水,給孩子們洗臉、捂手,買來凍瘡膏涂在孩子們的臉上、手上、耳朵上。不久后,教室中出現一只煤球爐,燃燒的炭火讓教室內的溫度上升很多,孩子們終于不用忍受嚴寒聽課。
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陪伴,可是為了生計,他們的父母不得不離開家鄉。怎么緩解學生們對父母的思念?孫浩想出一個辦法:在教室的后墻上開辟出一個專欄,張貼全班學生的全家福。有些學生根本沒有全家人的合影,只能用幾張小照片拼湊在一起。放學后,學生們都會在這個專欄前停留駐足,目光久久逗留在這些照片上。
孫浩與每個學生家長約定好通話時間,孩子們與父母通話時,激動得熱淚盈眶,說自己在孫老師的照顧下過得很好,讓爸爸媽媽不用操心。
漸漸地,這個鄉村小學教師的名氣傳播出去,從2009年開始,孫浩被選為宿州市、區“送培送教”首席專家,成為“老師的老師”。
孫浩頂著壓力走上講臺。一堂講座下來,質疑轉變為佩服,這個農村教師確實有自己的獨門秘籍。
2023年,孫浩守望在這片“希望的麥田”上已經整整20年。最早的學生已經工作好幾年,依然和他保持聯系。這,是屬于一名老師的快樂時光。
除了收獲學生們的認可,孫浩還獲得了數不清的榮譽: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省級教壇新星、省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等。伴隨著這些榮譽,有省級重點學校想要“挖”他,面對更好的教學條件、更優厚的工資待遇,孫浩的選擇是堅守。這個地方更需要他,渴望走出去的孩子們更需要他。他的根就在這個地方,這里承載著他的初心。
2023年新冠疫情期間,只能開展線上教學。孫浩擔心孩子們理解不了課程內容,專門錄制了幾百個教學視頻。看到孩子們在微信群上的反饋,孫浩揉了揉紅腫的眼睛。他有好幾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就為了給孩子們制作這些內容。
2023年9月,孫浩迎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他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一同上榜,入選2023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如今,孫浩老師奮戰20年的汴河中心小學,硬件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孫浩見證了農村教育的發展,堅守這方三尺講臺,為一個個農村孩子送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