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的處世之道-文苑
齊宣王有兩大愛好:一是聽竽,二是斗雞。于是衍生了兩個成語:濫竽充數和呆若木雞。現在人們把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形容為呆若木雞,含有貶義。其實當初卻是褒義詞,木雞表面看是呆頭呆腦,實則是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的厲害角色,真正是公雞中的“戰斗雞”,是名副其實的“武林高手”。
《莊子·達生篇》記載,齊宣王準備參加全國斗雞大賽,雄心勃勃,欲一舉奪冠,于是他讓訓雞高手紀渻子專門訓練斗雞,厲兵秣馬。過了10天,宣王召見紀渻子問道:“雞訓練得如何了?”答曰:“還沒訓好,這只雞浮漂得很,驕傲自滿,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又過了10天,宣王再次詢問,紀渻子仍然答曰:“還不行,因為當它聽到雞的鳴叫或看到雞的影子時就沉不住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欲決雌雄。”再過了10天,宣王問如何?紀渻子答曰:“還是不行,因為當它看到別的雞時,目光犀利,盛氣凌人,好像目中無人。”宣王有些著急了,又過了10天后親自到訓雞場視察,紀渻子高興地匯報說:“這回差不多了,它雖然偶爾還鳴叫幾聲,但是處變不驚,不動聲色,這說明它的功夫已經了得,精神狀態也進入最佳的境界了。”宣王看了看這只雞,果然喜怒不形于色,坦然自若,于是興高采烈地帶著它進入角斗場。場內的其他斗雞一個個精神抖擻,士氣高昂,做著賽前的準備動作。而齊宣王的斗雞卻蹲在場地里瞇縫著眼,似睡非睡,連眼皮都不抬一下,看上去就像木頭一樣。當其他斗雞雄赳赳、氣昂昂地過來與它決斗時,看到它這副無精打采的尊容,一個個驚恐不已,落荒而逃。齊宣王成功奪冠,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只有胸有成竹,勝券在握,才能藐視一切,鎮定自若。這個故事是說真正有學問、有本事的人很謙恭、虛心,大巧若拙,而那些知識淺薄、本事平平的人才到處顯擺,自以為是。古人云:驍勇善戰者,為士;文韜武略者,為謀;智勇雙全者,為將;縱觀全局者,為王。懂得深藏不露的人,才是王道。戰國時期的王詡可謂是著名的謀略家、縱橫家、兵家,六韜三略,日星象緯,百家學問,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可是他非常低調,長年隱居靜修于云夢山鬼谷,從不爭強好勝,他的幾個學生卻是叱咤風云、名傳千古的歷史人物,如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呂不韋、李牧等,哪一個不是人中蛟龍,馬中赤兔?而后人多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只知道有個“鬼谷子”。楚莊王熊旅即位時不到20歲,面對的是內憂外患的形勢,他韜光養晦,以靜觀動,成天沉湎于聲色犬馬、不問政事之中,很多大臣對他大失所望。一天大夫伍舉以不鳴亦不翔的大鳥暗喻諷諫,楚莊王對他說:“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半年之后,楚莊王見時機成熟,便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蘇東坡云:“古之圣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于前。”凡是成大事者,不會高調示人,將置身于暗處,默默觀察別人的行動,冷靜分析內外情勢,準確地捕捉時機,一舉成功。晚清學者金纓的《格言聯璧》說:“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伸縮自如才是大丈夫,虛懷如谷方是真豪杰,能抓住機遇,適時而動,順勢而為,方能克敵制勝,一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