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窮學生富學生-成長
一位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媽媽對我說,孩子回來問:班上有同學背的書包是600塊買的,我的書包是多少錢買的?我同學的兒子也問過類似的問題:媽媽,我們家是窮還是富啊?
看來,對中國父母們來說,引導孩子有個健康的金錢觀已經成了新課題。
這種家庭經濟狀況的差距同樣影響著正在為找工作發愁的大學畢業生們。
是找一份穩定的、收入不錯的但沒什么意思的工作,比如考公務員、進央企,還是找一份自己感興趣、但不穩定、收入也不一定高的工作,一直是給我來信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典型問題。我突然意識到,之所以有這個問題的產生,部分原因也和貧富差別的產生有關,因為班上的有些同學已經可以沒有經濟顧慮地去選擇有興趣的工作了,或者干脆選擇在家里啃老。
我以前有個實習生就靠著殷實的家庭背景,先是從上海財經大學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被畢馬威錄取,為了圓夢新聞理想,大四下學期到FT中文網實習,工作一年后發現畢馬威的工作與自己的興趣不同突然辭職,去東華大學讀了個時裝設計學位,拿到文憑后又看到成立時裝品牌工作室是非常困難的事。閑了一段時間后,和朋友合伙創業,不久前告訴我,現在運營得挺不錯,也很喜歡這個事業。在這兜兜轉轉的過程中,她的父母給了她堅實的經濟支持。
與大多數人相比,她當然是幸運兒。但我的想法是,如果能說服父母為自己“尋找理想”的過程投資,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其實與大量的創業者公司四處說服投資人為自己的公司投資道理是一樣的。當然,既然是“融資”,就要有償還的條款,就算父母還不適應跟孩子建立商業契約,你也要清楚,拿人家的手軟。
對“融不到資”的大學畢業生,我的建議還是懷揣著理想與興趣,先去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其實對大學生來說,最缺的不是專業技能,而是社會經驗。先找到一個能容納自己當社會的螺絲釘的角落,靜下心來,揣摩這個社會的運作規律,同時,慢慢尋找自己真正的興趣點,以及占領這個興趣點所需要的知識結構。理想與興趣是不會隨著你找了什么工作而消失的。
對于找不到薪水高工作的畢業生,我的建議是臥薪嘗膽,要求免費實習。實習是接觸社會的一個途徑,也是另一種學習的方式。但是如果在大城市,這意味著每個月至少需要1000元的生活費支出,而且是在吃住條件相當艱苦的條件下。對于能夠戰勝這個困難時期的年輕人來說,這個社會將張開雙臂歡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