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易子而教-成長
為了避免利益沖突,許多領域里都有回避的規定:三等親之內的人士,不得從事或擔任某些職務。
譬如,面對某些當事人,法官必須自請回避。研究計劃的助理,不能由配偶擔任等等。
然而,依我了解,法令里沒有規定,自己不得教自己的子女,至少目前是如此。教自己子女的好壞如何,各種情況都有可能,個別差異或許很大。對于這個問題,我了解有限,因為我只有一個樣本點。
兒子天資不差,但是玩心很重,學業表現上屬于“低空掠過型”。
初中讀了兩年多,轉到私立學校。靜下心來一個學期,考上高中。
高中玩了兩年多,拼了幾個月又混進臺大。
聯考公布沒多久,我就提醒他:大一英文,要選修自己媽媽教的那一班。原因很簡單:4年之后他大學畢業,不知道跑到哪里去,父母只能靠回憶過日子。和媽媽上一年的課,可以留給她許多回憶時的點點滴滴。更何況,媽媽英文造詣好,教學績優多次獲獎。
可是,媽媽先是警告他,不要選她的課。選上之后,又規定他上課不能坐第一排,免得他做鬼臉,她會忍不住。不只如此,媽媽還告誡他,不要告訴同學,他是她兒子。然而,由各種蛛絲馬跡,同學之間似乎有點傳聞——上課時,他會率直地抓媽媽的小辮子。后來,媽媽告訴他,如果別人問,就說自己是他的姨媽。我覺得很奇怪,哪個媽媽不教自己的兒子。小時如此,大了上媽媽教的課,天經地義,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我打趣兒子:告訴別人,她是你的奶媽要精確一些。
大一英文,修了媽媽一年的課。上了大二,修我教的經濟學。
開學第一堂課,我就直接指明,兒子在班上。并且,說清楚講明白,他和其他同學確實有不同之處:我不會要其他同學去買咖啡,但是會請他去幫我買杯咖啡。至于成績,無論作業或考試,都是由助教批閱評定。最多我會統一調整(全班加減幾分),不會觸及個別成績。
兒子在自己的班上,情況如何呢?上課一個多月后,他告訴我:討論時他發現,自己對很多事沒有意見,不知道該由何說起。我提醒他,過去瘋漫畫迷魔術,幾乎是活在虛擬的世界里?,F在讀的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數據庫不足,當然會有點茫然。知道自己的不足,剛好可以吸收補強。嘴巴上這么講,我心里還是有一絲欣慰。當初要他上這門課,的確有道理。
那么,兒子在自己班上,會不會有一些私心呢?如果說一點都沒有,未免太矯情。因為兒子在班上,因為他讀自然科學,我知道:和其他所有讀自然科學的同學一樣,這可能是他們大學(甚至一輩子)修的僅有一門社會科學。因此,在闡釋教材時,我會多花點心思,試著把兩種學科作一些連結。
相反地,對他而言,在自己老爸班上學習,有沒有不同呢?講到邊際效用遞減時,我舉例說明:夏天喝冷飲,第一口最暢快,第二口稍遜,第三口更遜……等等。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然后話鋒一轉:“談戀愛是不是也有這種現象呢?熊小寬,你初中和高中都有女朋友,現在大學又談戀愛,有沒有邊際效用遞減?”
全班笑成一團,兒子沒想到被突襲,當場滿臉漲紅。我心里暗叫一聲:“好!”要說這是假公濟私、公報私仇,也算庶幾近之。
結論是,易子而教,是好事;不易子而教,就我而言,也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