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與“雅量”-卷首語
“直言”與“雅量”,都是做人的美德,但直言容易,雅量頗難。
“直言”的對象要有“雅量”,“直言”才能起作用。否則,老虎屁股摸不得,小貓屁股也摸不得,這“直言”就很難直下去。反過來說,檢驗一個人有無“雅量”的惟一標準,就是能不能聽得進別人的“直言”。
近翻舊書,無意中看到一則史料:茅盾直言,翰笙雅量。讀后頗有感慨。1930年初,戲劇家陽翰笙請茅盾為自己的長篇小說《地泉》再版作序。茅盾直言不諱地說:“你的書要我作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評它。”陽翰笙笑了笑說:“批評也是好事。”仍然固執(zhí)地要求茅盾寫序。茅盾推辭不掉,就在序中不講情面地批評說,這部小說從總體上來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敗的作品,因為它描寫人物運用的是臉譜主義手法,結(jié)構(gòu)故事借助于“方程式”,語言上也是用標語口號的言詞來表達感情的。茅盾把文章交給他后,覺得自己的批評如此尖刻,陽翰笙一定不會用。沒過多久,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打開一看,他那篇批評文章竟然一字不改地印在里面。茅盾捧書良久,不禁嘆道:“雅量,真是雅量!”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無獨有偶,陳獨秀與沈尹默也有一段類似軼串。上世紀30年代,大書法家沈尹默號稱書法和詩詞“雙絕”。在一次朋友聚會時,陳獨秀對沈尹默說:“你的詩很好,字則其俗在骨。”聽到陳的直言批評,沈雖感難堪,但冷靜下來思考,又覺得陳的批評在理在行。于是更加努力研習書法,終成名不虛傳的書法大家。
與茅盾、陽翰笙、陳獨秀、沈尹默等名家比,今人的“直言”與“雅量”就遜色許多。批評家大都變成了“表揚家”,“直言”、“雅量”如出土文物。偶有直言,或遭迎頭痛擊,或被訴上法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時代,真要誕生大師級的人物,除了口要“直言”,心還要有“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