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我到底該干哪行-成長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名北京高中生的來信。她在信中說:“在中國,進大學前,通常要先想好未來要學的專業。隨著高考臨近,我的很多朋友都在琢磨這事兒。關鍵問題不是我們是否會因此和家長起沖突,而是我們對于將來學什么真的毫無頭緒。忙于提高高考總分的我們,實在沒精力再去細想未來最適合自己的職業。”
她的顧慮在學生中廣泛存在。一方面,高中老師希望更多的學生通過高考。沒人會用高中畢業5年或10年后學生的幸福指數來衡量老師。另一方面,這種升學方式讓年輕人在真正獲得經驗之前,就必須確定自己的未來。
既然如此,怎么才能盡量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專業呢?
建議一,尋求幫助。如果你的學校提供學習測試,那么不妨測一下并參考其結果,因為理想有時會脫離現實。另外,可以在互聯網上做個才能測試。中國、美國及歐洲的大學,都在網上有一些學校的基本信息。這些信息也許不是特別精確,也并非為你量體定制,但多少總可以讓你了解到一些信息。
建議二,親身體驗。歐洲有些公司舉辦“體驗日”活動,學生們可以在工廠、辦公室、商店、運動場或其他工作場所待上幾小時或一天,體驗在這里工作到底怎樣。這在中國也許不常見,但不妨問一問,興許適合自己的那份可能性就在那里。
建議三,如有“目標大學”,就去查查它是否有“開放日”。如果沒有,就去問問在校生的評價。切記,并非排名好或位于大城市的大學最適合你。
建議四,認真問問自己:我是在真正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還是在隨大流?什么是我真正喜歡做的事?我真正了解這個專業嗎?如果完全不用考慮金錢,我還會堅持這個選擇嗎?
雖然一個正確的選擇可能會讓你在未來少走彎路,但現在的這個決定絕非你職業生涯的“終極裁決”。
來聽聽專業人士的建議。他被評為美國“伊利諾伊州最佳高中教師”,并作為“最有影響力的教師”被奧巴馬總統邀請訪問了白宮。他就是我丈夫的兒子,他叫約翰·奈斯比特。我問他:“對那些并沒有突出的才能、愛好或興趣卻必須要就自己未來學什么作出決定的學生,你有何建議?”
“我的建議是學文科:文學、寫作、修辭。因為這可以讓思維‘跳出盒子’,可以讓你掌握讀、寫、說,而這些幾乎與所有領域都相關。當然別指望用它去跳入IT這樣的領域。”
但如果你的選擇最后被證明是個錯誤——別擔心,很多人都這樣。重要的是,好好面對下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