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成功,但須負責任-成長
尊敬的校領(lǐng)導、各位老師、同學們:
上午好!
當梔子花開的時候,校園便唱起別離歌。此時此刻,也許,我該重復你們聽了許多遍的寄語,譬如感謝師長、感恩母校、感懷時代等等,那樣很合時宜,但我猜想,你們并不愛聽。上外的好,老師的恩,大家已經(jīng)感受了4年,不會因為我的贅述增減分毫。我不是來唱贊美詩的。前幾天,上外官網(wǎng)上的一張圖片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位叫安來寧的校友席地而坐,倚靠在越野車的輪胎上,撥弄著吉他彈唱原創(chuàng)歌曲《再見,文匯路》。有點文藝,有點滄桑;似在向往,似在回避。今天早上,我特意走在文匯路上,努力地尋味安同學徘徊在此路的心情。我有一種特別的感覺:這圖片,是不是某種寓言——關(guān)于畢業(yè)后的寓言。
如果是,那么,我的發(fā)言便有了幾分針對性。我講的主題是:可以不成功,但須負責任!
6月上旬,高考結(jié)束的時候,曾流行一個段子:“考上大學的同學注意了,要記得和沒考上或者棄考的同學搞好關(guān)系,等大學畢業(yè)了好去他們的公司打工;考上一本的要經(jīng)常聯(lián)系二本的,未來家鄉(xiāng)的領(lǐng)導沒準兒就是他們。二本的要和大專的搞好關(guān)系,他們很可能就是你未來孩子的老師。”生活就是這樣充滿喜感或者荒誕。在座的諸位同學畢竟是上外畢業(yè),應該不會去沒考上大學的同學那里打工。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諸位未來的職業(yè)生涯順風順水,相反,可能充滿坎坷。以我不太豐富的經(jīng)歷測度,在畢業(yè)后的頭3年里,諸位有可能經(jīng)歷3種感覺:
一是失落感。想想自己是堂堂上外畢業(yè)的,英語專八,還有一堆社團頭銜或者考級證書,怎么著也應該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最好還要是一份多姿多彩的工作。而現(xiàn)實呢,過了一年半載的興奮期,做公務員的可能會發(fā)現(xiàn)整日看似忙忙碌碌,但實則一地雞毛,你的青春就在端茶倒水抹桌子中一點點耗費;做企業(yè)職員的,發(fā)現(xiàn)周圍的同事斤斤計較,自己的上司欺上瞞下。理想和現(xiàn)實落差太大,于是便感到失落和迷茫。
二是孤獨感。單位不再是校園,不是什么話都敢說、什么人都能罵的地方。你可能發(fā)現(xiàn),除了今天天氣如何、著裝怎樣、金秀賢又演什么新劇了,你無法走進別人的心里,也沒有人愿意走進你的心里。所謂的談心,不過是彼此的窺探與拉攏。你會驚詫:笑臉與撲克臉,喧嘩與沉默,在辦公室里竟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你突然感到被深重的孤獨感包圍。
三是挫敗感。想必諸位中的不少人都會擬訂職業(yè)規(guī)劃,第一年:打好基礎,第二年當上單位先進,第三年晉升部門副職,第四年成為部門主管……如此,等等。這固然很好,但現(xiàn)實往往充滿嘲諷,若干年后,發(fā)現(xiàn)那些預設的目標似近實遠,自己一事無成,20余年來未有之挫敗感襲來。
李賀說:“少年心事當拿云。”想當年,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一路鮮花一路歌,那種感覺,躊躇滿志,信心滿懷,深信不疑:“世界是我的!”現(xiàn)如今,在歷經(jīng)“最難就業(yè)季”的種種碰撞之后,年少的宣言改弦更張為“我是世界的”。再后來,歷經(jīng)焦慮、絕望、放棄、逃離,甚至開始懷疑人生:“我的世界呢?”這就是諸位可能經(jīng)歷的心路三部曲。
當然,事實也未必真是如此。倘若真如此,那么,諸位要問,如何走過這段歷程?
老實說,我也開不出什么藥方。鞋子可以穿別人的,但路必須自己走。我想說,別怕,失落、孤獨、挫敗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關(guān)鍵是,即便在廢墟上,也要讓人生花開。
就拿孤獨來說吧,我敢斷言,不為人理解、不被人認可、不受人欣賞帶來的孤獨感,將是諸位要碰到的大難題。怎么面對?你必須牢固地樹立一個理念:孤獨是走向成功的煉獄場。你看,莫言的成長就伴隨著孤獨,但也正是這孤獨成就了莫言。因為“文革”,莫言小學五年級沒有上完,就輟學回家放牛了。他除了讀書,就是和動物說話來打發(fā)孤寂的時光。莫言后來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說,孤獨是他的不幸,也是他創(chuàng)作的財富。他學會了承受并享受孤獨,才能超越孤獨有所得。即便是蘇東坡這樣的牛人,也有孤獨得一塌糊涂的時候。他在《西江月》中寫道:“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那是何等的孤獨!但他沒有在孤獨中沉淪,正如他在《定風波》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泰然自若。
我想,應對上述“三感”,得具備“三心”:
一是初心。在心底,永遠為當初的理想與追求留置一方平臺。“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這就是初心!初戀之所以那般妙不可言,那樣刻骨銘心,那樣百轉(zhuǎn)千回,因為有那么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沉醉、厚得刺不穿的純真。貪官不是生下來就貪的,他們也曾奮斗過,只是在人生得意的時候忘卻了初心。而那些沉淪者,則是在人生失意時放棄了初心。
二是信心。胡適在82年前,給大學畢業(yè)生開藥方的時候就說:“在你最悲觀最失望的時候,那正是你必須鼓起堅強的信心的時候。”今天,它仍然適用。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有這么一位學霸,22歲進士第一名。這位學霸不僅詞好,字還寫得好。他的書法在南宋一代名氣甚著,皇上一看他的字就說他“必將名世”。此人叫張孝祥,南宋名臣。就是這么一位學霸型男神,他的職場非常不順,起起落落,被貶官流放就像出門打醬油。在他生命盡頭的倒數(shù)第二年,也就是他36歲那年,從湖南潭州一把手的位置上,被貶官乘舟北上。屋漏偏逢連陰雨,途經(jīng)洞庭湖畔的黃陵山,遇風受阻,船開不動了,連投宿的地方也沒有了。這種情況下,他寫了一首詞《西江月·黃陵廟》,有這么幾句:“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宮里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他說:“如果明天能夠轉(zhuǎn)為順風的話,那么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江中濁浪滔天,濤聲陣陣,在他的耳里,都是美妙的音樂。這是何等曠達的胸襟!面對人生困境,始終保持積極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與信心。
三是責任心。無論成敗,無論對錯,你必須對你的所作所為負責。所謂三十而立,某種程度上是,在30歲之前,別人為你活著;30歲之后,你為別人活著。為父母,為妻兒,為家人,為社會,這就是人生的責任。
梁啟超說,他的人生觀拿兩樣東西做基礎,一是責任心,一是興味。責任心是強迫把擔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而興味是很有趣的。二者對沖、中和,生活才不至于忙亂、苦痛,才有恬靜、愉悅。借用孔子的話說,責任心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把成功和失敗丟在一邊,認為應該做的便全心去做。興味,借用老子的話說,就是“為而不有”,做了,并不是為了得到什么,沒有很強的目的性。其實,那也就是生活的藝術(shù)化。
告別,或不告別,人生都將遠行。無數(shù)次告別和重逢組成人生。告別與重逢的連接線就是前行的路。同學們,在前行的路上,永遠保有初心,懷抱信心,擁有責任心,即便遇上急流險灘,那也是人生的風景!
(本文為新華社上海分社常務副總編徐壽松在上海外國語大學2023屆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