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心理戰-視野
同盟國和日本都利用心理戰和宣傳作為打擊對手士氣的武器,希望以此削弱對方的戰斗力,這進一步為我們重新考量道爾的論點提供了理由,道爾認為太平洋戰爭中的行為主要是由雙方之間對消滅對方的不可調和的渴望造成的。西方國家做得更加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喜歡以事實為基礎進行宣傳,他們會強調日本帝國部隊正面臨的困難。這些資料讓許多敵方士兵認為,他們的運氣正在衰減,以此逼迫他們不要反抗。相比之下,日本則更善于撒謊。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個例子是戶栗郁子,她志愿針對美軍進行廣播宣傳。她宣傳的資料中包含了對同盟軍傷亡數目的夸大,以及美國本土即將被入侵的故事。因其十分滑稽,此每日廣播成了在美國軍隊內十分流行的娛樂節目。
盟軍的心理戰玩得更加聰明。宣傳常常被用來告訴敵軍部隊他們為之奮斗的是毫無意義的事。其效果也體現出,日本陸軍的許多士兵不再有死戰到底的決心了。隨著失敗不斷,士兵們開始慢慢接受宣傳中強調他們被圍困情形的內容,投降率也大幅提升。1944年6月,為了給即將進攻菲律賓的行動預先作好準備,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建立了心理戰特別部隊——心理戰部,該部門由美國陸戰隊準將邦納·費勒斯主導。
戰爭中期,同盟國部隊在占領日本據點之后,從對日本士兵日記的檢查以及對俘虜的詢問中發現,日本帝國部隊的士兵面對越來越多的失敗開始變得沮喪。證據表明,有足夠理由相信宣傳能夠進一步打垮敵人的戰斗意愿。然而,為了確保心理戰的成功,我們必須十分了解敵軍維持士氣的手段,以及導致其作戰動機衰減的原因。宣傳也要考慮到聽眾們的獨特特征來量身定制,還要分為多個不同的主題,不同主題在不同的環境中使用。例如,向正在忍受疾病和饑餓的士兵承諾有食物和藥品。如果敵軍的據點在盟軍的攻擊之下無法守住,同盟國就會利用宣傳來強調日本的運氣越來越差,而且日本部隊所遭受的諸多苦難是日軍持續戰敗和物資短缺的結果。
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地區進行的心理戰開始獲得顯著效果。在同盟軍反攻的最初階段,只有少數敵軍部隊被俘虜。1944年冬,菲律賓戰役中被俘人員的總數增至1萬多人。自愿投降的人數增加并不是所取得的唯一的重大進展。在印緬戰場,因為是在大陸上作戰,日本部隊可以選擇退往后方據點,因此日本士兵放下武器投降的情形就少之又少。然而,斯利姆司令部編寫的戰后回憶錄中寫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高強度的宣傳攻勢累積起來的效果不可小覷。”
戰地指揮官及其部屬也開始體會到心理戰的好處,這也足以說明,盟軍除了屠殺日本人之外還運用了其他方式去戰勝日本。陸軍官員還引進了一項課程,用來指導士兵們利用宣傳來引誘大量日本士兵投降,同時這也有助于盟軍避免使用耗時耗力的戰斗來消滅敵軍的反抗力量。在呂宋島戰役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第6集團軍的下級部隊對宣傳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所有的軍團以及許多師團都請求為具體情形制作特定的傳單,士兵們很樂意在俘虜敵人上進行合作。
雖然如此,盡管宣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被俘敵軍所占的比率仍十分低。大部分士兵,即使是身處困境,也會繼續死戰到底。宣傳員成功打擊了敵軍的士氣,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沒能說服日本人丟棄“他們軍事教化的基本原則”。因此,心理戰是在密切關注日本帝國部隊文化特征中的重要特性——即其部隊被灌輸不許投降思想的程度——才開始實施的。在此情形之下,雖然數量在增加,但宣傳僅能說服一小部分人投降。正因為如此,西方部隊才會制定出消滅敵方抵抗力量的戰術。同盟國部隊采取的殲滅日本部隊的措施通常是為了以最高效的方式取得戰爭的勝利才實施的。戰斗方式主要是出于軍事需要的考慮,而非純粹是由對敵人的仇恨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