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孝道代表,為何曹操卻說孔融不孝而誅其三族呢?
原標題: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孝道代表,為何曹操卻說孔融不孝而誅其三族呢?
孔融是三國時期大儒,小時候“孔融讓梨”的故事人盡皆知,但因為其主張“父母無恩論”而被曹操認定其不孝,借機所殺。
中國古代推崇忠、孝美德。因此,在漢朝就有了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叫做“察舉制”,只要被舉薦之人特別孝順,那么不管他有沒有治世的能力,都可以被推舉成為“孝廉”到朝中做官。
孔融是孔圣人的第二十世孫,在其十三歲時,父親孔宙去世,他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因而被世人稱贊其孝行。
孔融長大后,自負才氣秉性,立志挽天下于危難,但因其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在治理國家方面,沒有什么大的成就。
漢獻帝即位后,先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后兼領青州刺史。在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后,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他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因此,經常觸怒執政者曹操。他曾經上奏朝廷,認為應當遵照古時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諸侯。曹操懷疑他知曉其心思,所以更加怕他。然而,當時孔融名重天下,曹操只好表面上裝著容忍他,暗中卻在想方設法地處死他。
終于,在聽說孔融與他人解說“父母與子無恩論”后,曹操指使屬下官員,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孔融處死,并誅三族。
孔融: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親對孩子有什么恩情呢?論其本意是因為情欲;孩子對于母親來說就像是以瓶寄物,寄出去后,就沒了什么牽連。
這話乍聽起來是很不孝,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兒,孔融提出這種說法,是以此來反駁愚孝,并不是提倡或宣揚不孝,只是給曹操提供了殺他的一個借口而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