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提升道德-成長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見愛不愛財無關緊要,用什么方法去取,才是問題的實質。
有家餐館,考驗過食客的道德水平。他們讓食客根據自己對菜品的滿意程度定價,先吃后定,定多少收多少。此舉一出,食客盈門是自然的,餐館賠本也是自然的。
據報道,90%以上的食客都吃得呼兒嗨喲,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定出比“地板”更低的價,普遍只付了不及成本的10%,有的只是象征性地付一兩枚硬幣,有的干脆連硬幣都不付,一副“吃大戶”的模樣。消息終于曝出,媒體又抓到熱點,從一個商業行為上升為一場道德討論,見諸報端的,無不是對國人素質之低的切齒痛斥。
餐館老板清醒得很,這只不過是一個策劃,是一種促銷手段而已,等到他的餐館聲名鵲起,等到食客嘗出味道,他再按市場行情收費不遲。
曾經掀起亞洲金融風暴的“金融大鱷”索羅斯,在很多人看來簡直是十惡不赦,但偏偏是他,因為行善而成為第二屆“代頓和平獎”得主。他的主要事跡是捐出巨款,支援波斯尼亞地區的戰后重建,以及他所領導的量子基金對多項慈善活動的大力支持。
此種行為在中國也很多,但大多帶有商業色彩,因而慣性思維的中國記者就對索羅斯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您的天性還是樹立形象的需要?”
索羅斯回答:“在金融市場,我只是按規則辦事,我遵守規則,談不上道德不道德。”
其實說穿了,也就是因為有高額遺產稅,國外的富豪們才大多在生前捐出大部分財產,不僅是索羅斯,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富人的仁,不是道德促成的,而是制度的結果。
按規則辦事,這就夠了。
經濟和道德,實際上是兩個范疇,雖然有所交叉,但不能混為一談。誰都有不仁的可能,所以才需要市場的規范,需要法律的約束,讓不仁的行為付出代價,讓不仁的想法不能實現。富人們仁不仁,不僅是人心好不好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社會規范健全不健全的表現。如果一個社會到處都在嚷嚷著“為富不仁”,那么不仁的不僅是富人,還有這個社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