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成長
《古今譚概》中記載:有一對父子,他們的性格都非常剛直,生活中從來不向人低頭,且不后退半步。一天,兒子去集貿市場買肉,在回來的路上,迎面碰上一個人,雙方寸步不讓,堅決不避開,彼此僵持著。后來,父親來替換了兒子的位置,繼續(xù)跟對方“對峙”下去,這惹得眾多圍觀者大笑不止。顯然,這兩個人都不懂得退的道理。退一步,讓對方過去,自己也解放了,各忙各的事情,皆大歡喜。而如此計較,反誤了各自前程,同時也顯露了各自的狹隘和自私。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無聊的人和毫無價值的事情、麻煩,你如果不懂得從中抽身、抽心,那么就可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乃至葬身其中。所以,退不是潰敗、懦弱、消極,相反,它是一種勝利、勇敢、積極。這樣的人,就是古人說的“識時務”的“俊杰”。每個人都有美好的憧憬和理想,為了實現它們,就必須付出辛勤的汗水。而且,這種付出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一生的責無旁貸。如果你因為別的事情分了心,時間也被雜念瓜分得支離破碎,那么你這憧憬、理想的主業(yè)就會受到摧殘、傷害,甚至可能由碩果累累轉化為顆粒無收。這都是因為不懂得退的緣故,如果早一點從中退出,就不會受此損傷了。
因為這樣的退,那些刀光劍影就不會閃現在我們面前,那些陰謀詭計就會銷聲匿跡,那些失意、失敗就能打個漂亮的翻身仗,那些虎視眈眈的敵意甚至會改寫為美好的友情,化敵為友……
這樣的退,還能退出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以及為人處世的大境界。有一次,詩人歌德跟他的一位政敵在一條小路上相遇,對方說:“我從來不給狗讓路。”而歌德卻說:“我跟你正好相反。”兩人境界和修養(yǎng)的高低,一目了然,且判若云泥。
不僅這些外在的人、事、物會分割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內在的一些東西也會損傷自己,比如傲氣、自大等。
當年,韓愈自恃才高,連考了四次,最后才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一天,他的夫人盧氏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緣由才是。”他聽后,頻頻點頭,接著說道:“夫人講得甚是有理,請夫人賜教。”夫人隨即展紙揮筆,寫道:“人求言實,火求心虛,欲成大器,必先退之。”他手捧贈言,恍然大悟:驕兵必敗,自己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于是,他立即選用夫人贈言中的最后兩個字“退之”給自己起了個新名字。之后,他一改那種傲氣,變得謙遜起來,仕途上也一帆風順了,文學上則成就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美譽。
從外界中容易退出來,可是從內在的世界里就不那么容易退了,因為這種退,在一定外力的提醒下,主要靠自己說服自己、自己戰(zhàn)勝自己,而這樣的過程是世上最艱難的過程,因為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這樣的退,就像一個人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雙方都是自己,自己跟自己較量,而結果必定是那個懂得謙虛、忍耐、豁達、寬容的自己獲勝。
李白詩云:“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古今中外,那些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功臣,他們之所以沒有從那種榮耀中退出來,是因為他們貪戀榮華富貴,缺少淡泊之心。結果往往都是因為其“進”而惹禍上身進而身敗名裂。
《老學庵筆記》中所云:“唐有一種色,謂之退紅。又謂之不肯紅。”他們如果有這樣的心態(tài),那么其結局該是另一種情形。
很多時候,我們要懂得適時而退,這退是緩沖、準備、等待、反省、調整、蓄勢……時機一旦成熟,我們還是要前進的,只是前進的目標,跟真、善、美相關,而且,這樣的前進,往往具有爆發(fā)力,就像那彈簧,退得越低,彈得就越高——你曾經一米二米的退,換來的可能是幾十米甚至上百里的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