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樹榜樣-熱讀
李昉是北宋名臣,曾三入翰林,兩登相位,深得宋太宗趙光義的信任。不過,李昉主政之時,沒有什么突出的政績,他的優秀,一方面表現在做人做官上,忠于皇室,團結同事,寬宏大度,與人為善,在朝廷內外德望頗高;另一方面表現在文化和文學上,他是個學者型領導,比如他曾奉太宗之命,牽頭編撰了古書集《太平御覽》、詩文集《文苑英華》、小說集《太平廣記》等三部大書,為后代保存了許多極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趙光義欣賞他,主要是這兩個方面,尤其是在做人上,他寬厚多恕,不念舊惡。一個最著名的典故是說李昉與盧多遜友好,李昉對盧多遜肝膽相照,待之不疑,而盧多遜卻經常在朝廷內外說李昉的壞話,甚至在皇帝跟前也嘀咕。同僚告訴李昉,他卻不相信,后來直到趙光義告訴他,他才相信,但他對盧多遜也不記舊惡,照常來往。
李昉退休第二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趙光義率文武大臣上乾元門城樓上觀燈。這個時候,皇帝是不會忘記那些退休老部下的,他邀請了李昉,并單獨在現任宰相座位的上面、靠近自己的地方安排了一個特殊的位子給李昉,還親自提著酒壺給李昉斟酒,極盡恭敬。所以,這次活動名為觀燈,實際是借觀燈之機,行教育之實,讓大家都看看,榜樣是如何受皇帝尊敬與褒獎的。
趙光義樹榜樣分三步走,一是總體評價。君臣坐好之后,皇帝看著李昉,無限感慨地對下面這些臣子說:“李某可謂善人君子矣,服侍朕二十年,兩在相位,未嘗有傷人害物之事,余可知也。”李老先生在我手下工作那么久,一直團結同志,忠心耿耿,從來沒有讓我操過心、費過神,絕對是道德楷模,領導干部的榜樣。
二是深情鋪墊。在銀色的月光下,皇帝聊起了當年自己還是晉王的時候,與李昉切磋詩藝、相互唱和的往事。回想當年,君臣二人皆感慨萬千,說到動情處,李昉忽然站立起來,一口氣朗誦了皇帝70多首詩作,不僅流利,而且無一處差錯。趙光義忙問:怎么記得這么清楚?李昉回答:“不瞞您說,我每天清晨起來,洗漱完畢,就端坐于‘道室’,焚香誦詩,您的詩我每天背一遍,天長日久,都能倒背如流了。”君臣情同手足的情形,把下面這些文武百官感動得不行。領導的詩文、文案都能倒背如流,領導咋會不喜歡呢?能夠與皇帝保持如此深情厚誼的部下,哪個又不羨慕、尊敬并佩服有加呢?足夠煽情吧?君臣對話就像在上演一出戲,皇帝是主角,李昉是配角,百官是觀眾。當然,戲還沒進入高潮。
三是當場封賞。這出戲,皇帝既是主演,又是導演,何時進入高潮、怎樣進入高潮,完全由皇帝把握與推動。皇帝聽說李昉天天背自己的詩歌,而且倒背如流,便十分高興地對他說:“我也把你的詩作,單獨用一個匣子裝著呢。”又問:“我十分喜愛你的翰墨小楷,如今你的字還是那么娟秀嗎?”李昉是何等人物,他立馬就順著皇帝的意思回答:“我素來不善書法,那些送給您的詩作,都是犬子宗訥幫我書寫的呀。”于是,皇帝立馬拋出了自己的“橄欖枝”,當場封李昉的兒子李宗訥正六品官職,終于把這出戲推向了高潮。
皇帝這招有來頭,看似順理成章,實則匠心獨具。你想,皇帝對于一個天天在身邊給自己寫奏折,擬文件的翰林、宰相的字都不認識嗎?一個靠寫字和作文出頭的人,還需要兒子代筆,可能嗎?這個當過翰林和宰相的李昉,難道不知道皇帝是明知故問嗎?非也。他們君臣演的不僅是戲,而且還是“雙簧”,皇帝不過是要找一個封賞的由頭,李昉不過是給皇帝一個封賞的機會,而封賞亦不僅僅是封賞,行為是封賞,目的則是教育。也就是讓百官看看,只要天天背皇帝的詩歌、文案,時時順皇帝的意、聽皇帝的話,那么皇帝就會對你珍愛有加,就會對你關懷備至,就會給你封妻蔭子,就會讓你高位善終,榜樣就是這樣煉成的。下面那些文武百官,還能不“從善如流”地向“榜樣”學習嗎?
當然,皇帝也只有兩樣法寶,胡蘿卜和大棒,聽話就給胡蘿卜,不聽話就掄大棒,千古一律,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