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檢討書”-熱讀
商滅夏后,湯王為安撫民心,發布了《湯誥》。誥中,湯王自我警示:“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據說,這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罪己詔”。所謂“罪己詔”,就是帝王的檢討書。而自古君王不認錯,可見,一國之君的檢討書,是個稀罕物。
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發布“罪己詔”的皇帝是漢文帝。當時,連續幾年收成不好,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漢文帝憂心忡忡,寫下檢討:“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過歟……何其民食之寡乏也!”為了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漢文帝多次與丞相、列侯商議,并廣開言路,從善如流,“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其實,天災是常態,但古人受認識限制,把它與人間禍福聯系起來,也就有了“天譴”、“神怒”之說。天子引咎自責,自然不足為怪。不過,高高在上的帝王能解民倒懸之時,倒也可貴。與漢文帝一樣,漢宣帝、唐憲宗、孝文帝、宋神宗等都寫過類似的檢討書,緣起蟲害、地震、火山、日食等,不一而足。
檢討書里,心情最為沉重的大概是漢武帝。漢武帝風險繼位,掌握大權;用賢變法,尊王攘夷;大戰匈奴,出使西域……也算雄才大略,功業輝煌。可他大造宮室,揮霍無度;巫蠱獄興,株連甚廣;窮兵黷武,橫征暴斂;迷信方士,求仙煉丹……痛定思痛,他棄輪臺之地,而下哀痛之詔,決定“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這種自我反思的理性與自我否定的勇氣,還是讓人稱道的。唐玄宗、晉武帝、宋徽宗、明思宗等人也因視賊為寶、舉國選美、聽信讒諛、官場腐敗等人禍而自悟己非,強烈自責。
寫檢討書,姿態最高的當是唐太宗。貞觀二年,鬧了小災,唐太宗坐臥不寧,于是發誓:“若使年谷豐稔,天下乂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愿也,甘心無吝。”愛民如此,令人嘆服!臣子黨仁弘“為人所訟,贓百余萬”,按當時律法,應判處死罪。唐太宗卻心存偏袒,從中干涉,之后,又悔悟不已:“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今朕私,黨仁弘違法,吾欲赦之,是亂其法,上負于天。”他還在檢討書里自定三罪:“知人不明,一也;以私亂法,二也;善善未賞,惡惡未誅,三也。”這樣一來,既為法律維護了尊嚴,也為臣民樹立了榜樣,從而促進了社會穩定。
帝王檢討,也不是口頭文案,紙上寫寫,很多還有行動,如道歉、減膳、避殿、大赦等。這樣做的積極意義還是有的,一來歸咎于己,以示誠實;二來籠絡人心,安定局面。如果帝王果真迷途知返,重整旗鼓,前景還可能一片光明。例如,由于叛軍所逼,唐德宗倉皇逃亡,途中頒發一道《罪己大赦詔》,情真意切,士卒感泣。上下一心,動亂很快就給平息了。
當然,帝王寫檢討,有的出于真心,有的迫于無奈,幾分實意,幾分作秀,恐怕只有帝王自個兒有數。像清世祖順治皇帝,少年親政,在位十年,多次罪己,觸及靈魂,臨終之際,還留下一道遺詔,全面列舉了自己的14條罪狀,實屬亙古第一人。順治皇帝雖然英年早逝,卻初創了清王朝走向強盛的新局面。而明朝崇禎皇帝也數次檢討,自縊前還在痛悔:“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死傷百姓一人。”可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積重難返,氣數已盡,明朝必然覆滅。所以,崇禎的檢討,再誠懇,再到位,也是隔年的春聯——沒用處。
編輯手記
歷史是一面鏡子,承載著太多深思。讓我們的思緒,絲絲縷縷,更多的是在反思歷史的過往。帝王寫檢討,真心也罷,作秀也罷,真正能體味出其中悲喜的只會是老百姓。然而,作為后來者和普通人,我們更希望歷史的掌舵人多一點實干,少一點悔恨——于古于今皆有共同的意義。
也許百年之后,當我們的子孫后代翻開歷史的畫卷,將目光回移或穿越到那數百年前的那個王朝、那個時代,他們也會浮想聯翩,感慨萬千:這是怎樣的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