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挽救了上海灘的浪子胡適-熱讀
胡適年輕時有一首《歲末雜感一律》詩,這樣寫道:“客里殘年盡,嚴寒透畫簾。霜濃欺日淡,裘敝苦風尖。壯志隨年逝,鄉(xiāng)思逐歲添。不堪頻看鏡,頷下已鬑鬑。”
這首詩,真實地刻畫了一個上海灘十七八歲的浪蕩子,前途無望、頹廢落寞的窮酸樣兒。那時候的胡適,正如他的《藏暉室日記》所描述的那樣:
“我們打牌不賭錢,誰贏誰請吃雅敘園。我們這一班人都能喝酒,每人面前擺一大壺,自斟自飲。從打牌到喝酒,從喝酒又到叫局,從叫局到吃花酒,不到兩個月,我都學會了。幸而我們都沒有錢,所以都只能玩一點窮開心的玩意兒:賭博到吃館子為止,逛窯子到吃‘鑲邊’的花酒或打一場合股份的牌為止。有時候,我們也同去看戲……我那幾個月之中真是在昏天黑地里胡混。有時候,整夜的打牌;有時候,連日的大醉。”
有人根據(jù)胡適日記中統(tǒng)計:胡適在59天內(nèi),打牌16次,喝酒14次,進戲園、捧戲子19次。幾乎每天都是這一套。
直到有一天,喝得酩酊大醉后,被巡捕房關(guān)起來,罰了5塊銀元后,胡適才感到萬分懊悔。家中經(jīng)濟日漸困難,父親的生前產(chǎn)業(yè),在上海開的茶葉店早就資不抵債,轉(zhuǎn)給了債權(quán)人。
胡適的生活費學費來源幾乎斷絕,家中的老母親還得靠他贍養(yǎng)。想到自己的墮落,想到含辛茹苦的老母親,想起老師王云五勸他的話,他決定離開那幫狐朋狗友,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命中幸運,正巧趕上庚子賠款公派留學,第一批已經(jīng)趕不上,胡適決心考第二批。可是,自己窮得連蚊帳都買不起,連學費都得靠自己兼職教課,還欠下一屁股債,如何進京趕考?
幸好這時,遇到了他的兩個同鄉(xiāng):許怡蓀和程樂亭。許怡蓀力勸胡適擺脫一切去北京報考,還答應(yīng)代他籌措經(jīng)費。程樂亭也來了,當下慷慨解囊贈送胡適200塊銀元當作路費,支持他北上應(yīng)考。
他的同族叔父胡節(jié)甫更是愛才如命,也答應(yīng)為他籌款并照顧家里母親的生活。
此后,胡適一改花天酒地的放蕩生活,一門心思讀書,準備應(yīng)考。這時,他的老師王云五又來了,不僅支持他去報名應(yīng)考,而且還幫助他復習功課。在這些師長和好友的幫助下,胡適安心讀了兩個月的書,然后北上參加留美考試。
還有資料說,當胡適以第55名考取官費留美以后,出國前夕在車站,不小心被賊盯上,身上路費被偷光,幾難成行。彷徨無計之時,又是同族叔父胡節(jié)甫慷慨解囊,拿出300塊銀元,才使胡適得以留學美國。
對此,胡適終生念念不忘。1912年,王云五由胡適推薦到商務(wù)印書館編譯所工作。后來,任總經(jīng)理的王云五,開創(chuàng)了商務(wù)印書館的輝煌時代。
同族叔父胡節(jié)甫逝世后,胡適支款,悄悄地為胡節(jié)甫原配夫人開了一個折子,每月取息,以做她養(yǎng)老之用。后來,胡適還負擔了胡節(jié)甫的孫子在吳淞中學求學的全部費用。他和同鄉(xiāng)許怡蓀終生為友。而程樂亭在胡適考取庚子賠款公派留學的第二年暑假英年早逝,胡適無以回報,便作了一首長詩《哭程君樂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