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窿多了也防風-成長
小時候祖母糊窗戶時說過,“針壯(粗)的眼眼(窟窿)牛的風”。小口小洞小縫窟窿之類,是風的通道,也是防風中應當縫補堵塞的對象。防風林、防風墻的功能,在于阻止風的通過。窟窿多了,防風的效果也就差了。
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一些與思維定式相對立的觀念、理念,一些與傳統防風原理相沖突的設計,有時便是一種革命,一種更新,一種進步。
甘肅敦煌莫高窟附近有個月牙泉,幾年前,管理者為了保護泉水不被流沙所埋,在周圍尤其是風口種上了樹。隨著樹木的長大,結果卻出人意料,事與愿違——泉水被埋了,干涸了。有專家研究發現,禍因在于那些樹,尤其是風口的樹,因為樹擋住了風,堵住了窟窿,風力減弱,帶不走沙子,所以沙子在泉水區越堆越多,最終將泉水埋了。將樹移走,疏通風口,重開窟窿,月牙泉重現生機。從這個治沙的故事里,我對辯證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讓我進一步開竅的是西方國家發明的煤油打火機。據說那是配備給軍人的打火機。在火頭周圍,有一圈開了蜂眼的鐵皮“墻”。這種打火機,在野外、在有風的天氣,能打著火,且不易被吹滅,便于軍人野炊、野外舉火。這種現象,對傳統的防風理論與工藝是一種挑戰。因為有了許多的小洞,火才不會被吹滅。那些小洞,將風的力量分散了,讓風自我制衡,形成了一個氣流相對穩定的小環境,有利于著火與保持火苗的不滅。倘沒有那些窟窿眼兒,打火機捻子的周圍是一圈嚴絲合縫的鐵皮,強勁的風無處宣泄,便一股腦兒灌進了鐵皮窩窩里,火自然難以打著,著了也保持不住。
防風打火機是一個小玩意兒,小玩意讓我們想到許多大問題。很多時候,窟窿眼兒的存在,似乎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