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會有職業病-成長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身上的職業病有一點點自省,再以幽默的心態來一點點自嘲,接受生活和人性的豐富多彩,那么生活就會更加美好。可是——
曾經看到一句話很有意思,說人生最怕兩件事:一是有做教師的父母,二是有做心理咨詢師的配偶。
做教師的人,難免好為人師,自以為誨人不倦,其實弄不好在“毀”人不倦。當然,必須承認很多教師子女都很優秀,但也不排除有個別叛逆的,一旦叛逆會很難教化,因為已經聽過太多說教,有了免疫力。
我做教師不到兩年,進入這個行業之后發現教師群體確實很有特點,一般開會時的表達就不用說了,即使平時說話也有板有眼,清晰有條理,確實是拜職業所賜。而做心理咨詢師的人,難免有些助人情結。以前采訪一位心理專家,他太太總結出來打電話找他的人有三種,一接電話就能聽出來:一種是領導,一種是學生,還有一種就是搞心理的同行。這第三種人的特點就是——說不了三句話,就要幫你解決問題了。
也許是出于學心理的職業病,我很樂于留意大家的職業病表現。比如曾經和一位學電影編劇的女孩聊天,她說看電影時經常很生氣,覺得故事怎么能編得這么弱智。
還有一次出差,和一個做公關的女孩同行。她每餐必喝可樂,而且一定要可口可樂,絕對不能是百事,因為前者是客戶。她說即使沒有人看著她也絕對不可能喝百事,那樣會有負罪感。她說她這樣還不算什么,耐克是他們的客戶,阿迪達斯是競爭對手,她的同事們走到路上,看見斑馬線都會生氣。
我做過的另一個行業是編輯。曾有一位美編同事說,她平時看雜志發現哪里套色沒有套準,也會很生氣。還有一個同事說,她有一次出差,同行的都是編輯。有人帶了一本盜版的小說大家傳看,里面錯別字很多,等書被傳看一遍后,所有錯字都被圈了出來改正——大約不圈出來實在手癢癢。
至于我自己,編輯的基本功就是刪字,刪字的最高境界就是刪改之后,不僅看上去該有的內容都在,而且還是作者本人的風格。我曾經把某專家洋洋灑灑9000字的文章刪到5000字。至于后遺癥,其實看我的文字已經可以看出來了,基本已經不會抒情。自己寫出“什么什么的時候”,也很想改為“什么什么時”,就算忍住不刪,還是難受。當編輯還會接觸到的另一類人,那就是攝影師。有一次我和一位攝影師聊天,他抱怨剛才拍攝一位采訪對象太胖,什么角度都拍不好。其實那位女士只是一般豐滿而已,日常生活中絕對說不上胖。這也沒辦法,人到片子上就是會顯胖,所以模特們都要瘦的。我忽然想起,攝影師美女見得多了,是不是會對自己的審美眼光產生影響?比如說,面對自己的另一半時?
他說:“有一次我和太太去一家常去的商店買衣服。她試衣服時,售貨員偷偷對我說:‘她是不是胖了?’我平時沒注意,這一看,還真是!那個腰上……唉!”普通女人腰上多的那一點無關大局的贅肉,到了攝影師眼里,簡直就是災難。
我用非常同情和理解的語氣說:“你這是‘工傷’啊!該找各個雜志社要‘勞保’!”
回想起來,我最初注意職業病還是因為一位美國專家。他第一次來中國,發現中國郵局里的工作人員跟美國郵局的工作人員很像,雖然是不同國家的,長得也不同,可看上去就像是郵局里的人。
想起來,一個人的工作是每日重復又重復、高度熟練的一套行為方式,那么每日做這些事的人難免會形成一樣的內外在特點,難免掛了一樣的相。
如果一個人要把自己的職業做好,好到一個境界,那沒有點“職業病”還真說不過去。《霸王別姬》中,評論程蝶衣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做“不瘋魔不成活”。張國榮演的程蝶衣,人戲不分,如果說職業病,程蝶衣是登峰造極的。做一個職業,在全力投入追求職業的完善的過程中,難免就會帶上這個職業為人處世的特點、習慣。
一般人都會把“有病”當成貶義詞,尤其是指代心理上的“病”的時候。其實如果把這里的“病”定義成某種和多數人不同的特點,病本身不僅不是問題,反而是生物多樣性的美好表現。
有的人因職業而成病,但也可能是“病”在先而職業在后,因果很難分清。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幾乎每一種性格特點都能有適合的職業,比如不安全感極強、有強迫癥傾向的人可以去設計、維護安保系統。而從種群的角度來說,有抑郁傾向的人比較關注負面,在遇到危險時往往會是第一個發現問題并向群體報警的。
我們都說男選行,女選郎,現代社會,選行對男女都很重要。這里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啟示就是,根據自己“病”的傾向去找職業,修成“職業病”的正果。
所以,職業病的形成路線是:一個人本來就有這種特點,于是就從事了這種職業,從事之后又會強化這方面的特點,于是嚴謹的愈發嚴謹,能說的愈發能說,藝術的愈發藝術。
但我們并不僅僅有職業這一方面,我們還有生活,還要和一些和我們不同的人,或者說,具有不同職業病的人打交道。可因為平時在一個行業中,身邊都是相同的人,一個人很容易下意識地認為自己職業的這種方式就是唯一的,是唯一正確的。如果說程蝶衣的瘋魔是一種極致的悲劇美,那么現實生活中可能就會產生大大小小的人際關系的“杯具”,尤其是在家庭中。
所以生活真是辛苦,為了做好工作,要多點職業病;可為了生活,又要少點職業病。
其實要做的并不一定要去改變什么。即使沒有搞心理學的人用職業病式的放大鏡去觀察職業病,生活也一樣會繼續。如果我們能對自己身上的職業病有一點點自省,再用幽默的心態有一點點自嘲,接受生活和人性的豐富多彩,那么生活就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