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罵不升官-熱讀
挨罵有講究。
北洋軍閥有一個習慣,不打不罵不提升。上司要想提拔誰了,無緣無故就打罵這個人一頓。看其反應,如果服服帖帖,毫無怨言,就提拔,否則就算了。無故打罵,就成了提拔前的考試。
其實這個傳統,在淮軍時代就有。李鴻章對于麾下武人,凡是看上的,都喜歡罵。罵得越狠,說明就越是喜歡。時間一長,李鴻章帳下的人,都以被其罵之輕重來衡量他們在李鴻章眼里的分量。不打不罵不提升,當然有他的道理。一來,能打能罵,說明彼此關系近。近到一定程度了,才非打即罵,屬于自己人。二來,能坦然接受無緣無故的打罵,說明此人忠誠,而且忠誠得死心塌地,這樣忠誠的人,當然要用。
關系近,罵罵咧咧,關系遠,客客氣氣。大抵是人之常情,中國人如此,外國人大概也差不多。以此來測量人與人之間的遠近薄厚,無疑是可以的。但是將這種待人習慣帶到官場來,卻是我們的毛病。對于李鴻章來說,這樣的做派,只在淮系范圍之內,甚至只在麾下的武夫之中。對待文士,他卻不罵街。罵街的買賣,只用在對付淮軍將領身上。
李鴻章是文人,出身翰林,一輩子讀書,沒有經歷過行伍。但是,陰差陽錯成了淮軍統帥。在平了太平天國之后,他的老師曾國藩遣散了湘軍,回頭做他的文臣。但是淮軍卻保留下來,成為后來清朝軍隊的主力。從這個意義上,他李鴻章就只能繼續做軍頭了。
統馭武人,有統馭武人的辦法。中國的武人,有特別之處。綠營時代世襲為兵,自成一個小社會,不農,不工,不商,也不讀書。粗俗粗豪,跟正常的社會大有隔膜。淮軍練成之后,也沿襲了這個積習,自成體系,所有綠營的毛病,漸漸都染上了。統帥這樣的軍隊,別的沒有,一定得入鄉隨俗,從上到下,罵罵咧咧。不動粗,不說話。一旦老粗們對你客客氣氣了,離打你黑槍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李鴻章帶淮軍,是從戰火中打出來的,他當然知道該怎樣帶這幫粗豪的武夫,知道什么樣的方式這些人最容易接受。所以,一個在文人中看起來彬彬有禮的翰林公,到了武人圈里,就成了天天罵臟話的粗人,只有如此,才能鎮得住這些人。這樣的習慣,從淮軍傳到了新建陸軍,再傳到北洋軍,誰都知道,無論小站新軍,還是后來的北洋六鎮,都是淮軍的老底子。
雖然說,北洋軍跟淮軍不一樣,不僅服裝、裝備、操法,連編制都跟西方一樣了。但是,北洋軍跟淮軍一樣,軍人之間的關系,還是傳統的。軍官們更易于接受基于個人關系的領導,一旦老上司離開,大家都渾身不舒服——因為自己人走了。
所以,說淮軍是李鴻章個人的,北洋軍是袁世凱私家兵,也許有點過頭。他們畢竟在為朝廷打仗,李鴻章和袁世凱離開了,他們也沒有為此而造反。但的確這些軍隊,確實有李鴻章和袁世凱的個人色彩,只有他們,才能玩得更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