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戡的“李敖式選擇”-名人故事
許多人都曾經(jīng)歷17歲,困惑的、叛逆的、徬徨的、熱情的、空虛的。李戡,李戡的爸爸李敖,我,和讀者你們,17歲時也曾拿起一把無形的“刀”,從此人生砍成兩半。但李戡的方式最奇特:他出了一本書———《戡亂記》,一刀砍斷臺灣教科書想在他的腦袋里塞進的垃圾,再一刀砍斷整個島嶼想包圍他的窒息窩囊,《戡亂記》成了他“與成長之地的訣別書”。
李戡引用馬克吐溫的話,“我從不因上學(xué)而妨礙我受教育”。這十三個字,道盡了一個從15歲至17歲的孩子,1000多個憤怒痛苦成長的日子。李戡是一個有思想的孩子,但臺灣教育給他的十七歲人生不是展翅高飛,享受最無窮最美好的想象力階段。相反的,他被迫念起政治指導(dǎo)的死板歷史、公民、國文教科書。他若放棄了,考不上大學(xué);他若屈從了,看不起自己。李戡的憤怒是全臺灣數(shù)萬學(xué)生的共同憤怒,至少是共同無奈。有些孩子選擇逃學(xué)(像我),有些孩子選擇屈就(像多數(shù)的孩子),有些孩子選擇把教科書中的垃圾當(dāng)知識,日后長大成為社會的佼佼者,再回過頭來禍害臺灣(像永遠第一名的陳水扁)。
李戡那么瘦,年齡那么小,卻那么強壯專注。他要證明自己的憤怒是對的,于是端起家傳李氏獨門功夫,數(shù)十次進出國立編譯館,再把爛高中教科書不同版本一一記錄,集錄成書。他這個動作,實踐的是他父親李敖仇敵蔣介石的路線,“化悲憤為力量”。
李戡以此書,最完美地道別了他的高中生涯,告別臺灣,奔向北大。在北大的申請書中,李戡這樣寫道:雖然考取了臺灣最好的大學(xué),但我想到祖國念最好的大學(xué),因為我是她的一部分。我愿我能超越這六十年的海峽,我愿我能振翅高飛,能給臺灣留下片羽,能為祖國閃出吉光。
李戡才十七歲,論斷他的人生還太早。但他告別十七歲的儀式如此“場面浩大”,令我佩服。 在此祝福李戡,并祝福所有與他同齡的17歲的孩子。丟了你的教科書,愿你們都能勇敢決絕地從此發(fā)展自我,揮別“體制”,展翅高飛,尋找美麗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