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謊言-流行·視覺
欺騙是一種高智商的表現(xiàn),對狗也是如此。毫無疑問,聰明的狗可以一定程度上掩飾真實的情感。
我的老布利對于別人的戲弄非常介意,在這方面,它對一些十分復(fù)雜的社會情境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理解力。毫無疑問,聰明的狗能意識到自己的威嚴是否受到挑戰(zhàn)或者遭到人類的嘲笑。如果因此被嘲笑的話,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會暴跳如雷或者十分沮喪。杰克·倫敦在他的小說《白牙》中,就描寫了他親眼目睹的這種行為。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布利已經(jīng)年邁,幾乎什么都看不見,因此,它會經(jīng)常無心地朝家里的成員吠叫,也包括我。我通常會故意忽略它的錯誤,不會因此責罰它,而它卻因此十分尷尬且痛苦萬分。有一天,它又做錯了一件事,起初我認為它是無心的,但后來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在演戲,即蓄意地歪曲事實。我剛剛打開院門,還沒來得及關(guān)上門,這只狗就大聲地吼叫并朝我沖過來,認出我后,它尷尬了一小會兒,接著從我的腿邊擠過去,匆忙地穿過打開的門,跑到馬路上,繼續(xù)朝著我鄰居的門口大聲地叫喚,仿佛從一開始它就是朝著這個敵人狂吠一樣。第一次,我相信了它,覺得它剛剛那一瞬間的尷尬是我的錯覺,是我自己看錯了。我們的鄰居確實有一條狗,這條狗也確實是布利的死對頭,所以可能它的狂吠針對的是那只狗,而不是我。然而,之后的每天它都重復(fù)這個行為,這讓我意識到,它只是在為自己的行為找一個借口,以掩蓋它意外地向自己的主人叫喚的事實。事實上,它認出我后的尷尬時間越來越短了。也可以說,它“說謊”越來越面不改色了。而如今,這只狗在認出我后,會從我的身旁跑過去,停在一個什么東西都沒有的地方叫喚,比如,空院子的角落里。其實它只是站在那兒,瘋狂地朝著墻壁叫喚,掩飾之前對我叫喚的錯誤行為。
有人將這種行為歸咎于生理刺激,但毫無疑問,它的理解力也存在一部分問題,因為它利用相同的“謊言”應(yīng)對完全不同的欺騙行為。和家中其他的狗一樣,布利被禁止追逐家禽,即使我們養(yǎng)的母雞偷吃它剩下的食物會激怒它,它也不敢追逐它們,更確切地說,布利不敢承認自己正在追逐它們,只會憤怒地狂叫,沖到它們中間去,嚇得它們四處亂竄,“咕咕”直叫。它不會去追逐或啃咬它們中間的任何一只,而是筆直地跑向同一個方向,一直朝那里叫喚,就像它不經(jīng)意地朝我亂叫之后一樣。同樣,它也會跑到一個什么都沒有的空地,朝著空氣叫喚。然而這次它卻不夠聰明,沒有找到一個特定的對象。
我養(yǎng)的母狗蘇西在7個月大的時候,就掌握了這項詭計。布利跳進母雞中間,大聲地叫喚,看到它們嚇得四處亂飛“咕咕”直叫后,會幸災(zāi)樂禍地沖到花園中,不停地叫喚,接著迅速地折回來,表情十分無辜,可它那夸張的姿態(tài)表明了它并非那么問心無愧,仿佛一個任性的小女孩。
母狗斯塔西的欺騙手段則完全不同。眾所周知,很多狗不僅身體上敏感,而且還喜歡博得同情,能很快學(xué)會如何影響心腸很軟的人,讓他們對自己心生憐憫。在波茲南的一次自行車之旅中,斯塔西的左前爪肌腱由于過度勞累而發(fā)炎。因為它跛得非常厲害,我不得不放棄騎車,跟它步行走了一些日子。它恢復(fù)以后,我對此總是非常小心,如果發(fā)現(xiàn)它有疲勞的跡象或者走路有些跛的話,我就會立刻放慢騎車的速度。不久之后,它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如果我騎車的路線不合它心意的話,它就馬上裝跛腳,尤其是我騎車從宿舍到軍事醫(yī)院上班時,它的表演成分就越發(fā)明顯。因為它不得不在那兒守著我的自行車幾個小時,所以它經(jīng)常一瘸一拐緩慢地走著,那可憐勁兒讓我經(jīng)常受到路人的責備。但是,如果我們?nèi)リ戃婒T術(shù)學(xué)校參加越野自行車賽,它的疼痛狀就立馬消失了。它的這種欺騙在周六最為明顯。早上在我去上班的路上,這只可憐的狗跛得十分厲害,幾乎是在我的自行車后蹣跚前行,但一到下午,當我們?nèi)傩旭?0公里去科澤爾海時,它甚至不會跟在車后面跑,而是沿著它十分熟悉的路線,在我車前飛快地跑著,周一的時候,它又會再次裝瘸。
沃爾夫?qū)?middot;苛勒教授所著的一本講述黑猩猩智慧的書籍舉世聞名。他曾經(jīng)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讓一只聰明的年輕雄性猩猩去夠懸掛在天花板上的一串香蕉,原本以為猩猩會將房屋角落里那個很輕的大箱子推到香蕉下面,踩著去夠香蕉。但這只動物分析了一下眼前的形勢,并沒有去搬角落里的箱子,而是轉(zhuǎn)身拉起了教授的手。黑猩猩吸引注意力的表現(xiàn)方式十分特殊,不是靠表情和點頭,而是通過祈求的語調(diào)或拉手,讓另一只黑猩猩或人類朋友知道自己想去的地方。利用這樣的表情和手勢,這只猩猩試圖領(lǐng)著苛勒教授到房間的另一個角落處。教授滿足了猩猩的迫切要求,因為他十分好奇猩猩究竟想讓自己干什么。他并沒有注意到自己已經(jīng)被帶到了香蕉的正下方,他一直沒有明白猩猩的真正意圖,直到它突然爬到教授的背上,把他當做一棵樹一樣,站在他的頭上伸手一夠,抓住了香蕉,然后迅速地逃之夭夭。猩猩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教授預(yù)期的不同,但比教授所想的方法簡單得多。
發(fā)生在我一個心理學(xué)家朋友和一只猩猩身上的故事與此極為相似。J·珀特勒是阿姆斯特丹動物園的園長,那只猩猩是一只巨大的雄性蘇門答臘猩猩,在成年后被抓獲,住在一個高而寬敞的籠子中。為了讓這種稍微懶惰的動物加強鍛煉,珀特勒指示飼養(yǎng)員在籠子頂部掛些食物,猩猩為了吃到食物,就不得不進行攀登鍛煉。
對于猩猩來說,讓它們以這種方式模仿自然環(huán)境中的困難,逼迫它們進行一定數(shù)量的運動是十分必要的。也許,這種模仿自然環(huán)境中的“工作”所產(chǎn)生的心理效應(yīng)比身體健康重要得多。當籠子需要清洗時,飼養(yǎng)員也可以利用動物爬到籠子頂部取食物的這個時間段進行打掃。但是有一次,這個活動差點造成嚴重的后果,好在珀特勒頭腦反應(yīng)迅速。
當飼養(yǎng)員正在清潔地板時,這只猩猩忽然順著籠子的欄桿滑了下來,滑動門還沒來得及鎖上,這只大家伙已經(jīng)將手伸到籠子門和欄桿中間。盡管珀特勒和這位飼養(yǎng)員使出全力試圖將門關(guān)上,但這只猩猩卻慢慢地、一點點地將門推開。眼看這只動物快逃出來了,珀特勒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我想只有動物心理學(xué)的大師才能想出如此絕妙的點子。他突然將門全部打開,大喊一聲,向后跳去,然后像受到驚嚇似的,死死地盯著猩猩身后的某處。這只動物立刻轉(zhuǎn)身去看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就在這一瞬間,門“砰”的一聲關(guān)上了。幾秒鐘過去后,猩猩才發(fā)現(xiàn)自己被騙了。但如果猩猩意識到自己被騙之后,門沒完全關(guān)上的話,那么憤怒絕對會使它將這個人撕成碎片。毫無疑問,它明白了自己是這個“謊言”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