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聲音-生活
“人類終有一天必須極力對抗噪音,如同對抗霍亂與瘟疫。”這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在1905年發出的警告。今日,寂靜就像瀕臨滅絕的物種。
不受打擾、安靜地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盡情詮釋它們的意義,是我們與生倶來的權利。早在人類制造的噪音存在之前,世界上只有大自然的聲音。像是瞬間吹拂而過的微風暗示著天氣即將發生變化,春天的第一聲鳥鳴預示著大地即將再度轉綠、草木蓬勃生長,迫近的暴風雨承諾會驅走干旱,變換的潮汐提示著天體的運行。這些體驗都能幫助我們尋回與大地相依的情感,了解我們演化的故事。
寂靜并不是指某樣事物不存在,而是指萬物都存在。它就像時間一樣,不受干擾地存在著。我們只要敞開胸懷,就能感受得到。
寂靜滋養我們人類的本質,讓我們明白自己是誰。等我們的心靈變得更樂于接納事物、耳朵變得更加敏銳后,我們不僅會更善于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也會更容易傾聽彼此的心聲。寂靜就像炭火的余燼,也能夠傳播火種。我們找得到它,而它也找得到我們。寂靜有可能失去,卻也能夠復得。大多數人以為寂靜是可以想象出來的,其實不然。要體驗寂靜使心靈富足的奇跡,一定要先聽得到它。
寂靜是傳授花粉的昆蟲拍打翅膀時帶起的柔和曲調,當它們為了躲避一陣微風小心翼翼地在松枝間穿梭時,蟲鳴與松林的嘆息交織成一片,可以整天都在你的耳邊回響。寂靜也是一群飛掠而過的栗背山雀和紅胸,“啁啁啾啾”“啪啪撲撲”的聲音,惹得人好奇不已。
你最近聽過雨聲嗎?美國西北部的大雨林,無疑是聆聽雨聲的好地方。其實雨季的第一種聲音并不是濕淋淋的雨聲,而是無數種子自聳立的樹上掉落的聲音,很快跟隨而下的是輕柔飛舞的楓葉,它們就這么靜靜地飄下,宛如冬日驅寒的毯子覆在種子身上。但是,這場寧靜的交響樂只是前奏而已,等暴風雨的前鋒抵達后,就可聽到震撼人心的演奏,這時每一種樹都會在風雨交加的樂聲中,加入自己的聲音。在這里,即使最大的雨滴也可能沒有機會撞擊地面,因為高懸在頭頂100米處的厚密的枝葉與粗壯的樹干,會吸收掉許多水分,一直要到這些高空的“海綿”變得飽和之后,水滴才會再度形成與掉落,撞擊較低的枝丫,再如瀑布般墜落在會吸收聲音的厚密的樹苔上,接著輕輕掉至附生性的蕨類上……然后“撲通”一聲無力地滑進越橘類的灌木叢里,再重重打在堅硬結實的白珠葉上,最后無聲地壓彎山酢漿草苜蓿般的細致葉片,滴落地面。無論日夜,即使在雨停后,這場“雨滴芭蕾”也會再持續一個小時以上。